拍卖成交降温,奈何前期成交太多。截至6月27日,拍卖已经进行了六轮。同上一期相比,最新一期的拍卖成交数量为133.6万吨,减少了近50万吨,成交均价为1667元/吨,降低了9元/吨,成交率为34%,降低了12%,平均溢价为14.35元/吨,降低了4.79元/吨。拍卖成交持续降温,由于成交的数量下降的最快,这也体现了市场低迷的参拍积极性。同时,平均溢价的降幅也略有增加,这也侧面反映了参拍主体间的竞争也有所减弱。降温的拍卖使得早期成交的玉米背负的压力加大,给市场卖方加压,不利于短期内的玉米价格。目前已经累计成交1535余万吨的陈粮,平均溢价34元/吨,供应端的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前期高价成交的那些贸易商,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陈粮上演胜利大逃亡的月份。或许玉米唯一能给自己的安慰就是成交下降了,后续叠加的压力不会那么大了,抗住初期海量高价成交玉米的冲击后,后续这些低价玉米或许还有机会。
市场需求有限,其他品种还来添乱。借用一张最近各个群都在传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养殖业的情况,如此低迷的需求也不怪南北港与产区脱节,北港挂个低价愿者上钩,南港为了走货挠破了头。并且这样的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珠三角地区,其他疫区的受灾情况有过之无不及。而深加工方面,本周东北产区的中粮生化停收,其他深加工也不断下调收购报价,低迷的需求把东北大军驱赶向华北,这使得华北工厂到货量激增,玉米价格跌跌不休,市场需求有限,供应大于需求。
虽然玉米价格在6月一直偏弱运行,但由于本身的价值、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的炒作,18年玉米的价格要比17年玉米高。越来越贵的玉米的使得其他品种的替代价值开始显现,丰收的新季小麦报价不断降低,1.11元/斤的小麦和近1.05元/斤相比,小麦已经可以替代玉米了。再加上下周还有8.9万吨的13年以前的小麦要以0.55元/斤(不完善粒超标)、0.8元/斤的价格成交。虽然量不大,但这么便宜的价格不管质量有没有问题,它都不是问题了,更别提去年就被乙醇厂使用的定向水稻了。被拔高的玉米或许就是给水稻、小麦去库存做铺垫,本就低迷的需求被其他品种添乱,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市场缺乏活力,不破不立难出政策。拥挤的供应端和低迷的需求端使得玉米行情一时难以抬头,更让人担心的是,拍卖陈粮延期全款的日期也要到了,已经出库的陈粮寥寥无几,佛系待涨的参拍贸易商在没有合适下家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选择砸行情,复制春节那段时间,节前囤粮节后甩卖的行情,拍卖底价能不能护住市场都很难说。市场就是如此的残酷,没有任何希望的环境下,出现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当然,一旦底价被砸穿,成交迟迟不见起色,国家调整政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市场也期待着国家抻开拍卖周期,或者降低单周投放量,来缓解供应端的压力,给工厂挺价的理由。
综上所述,前期上头种下的恶果由之后的行情买单,玉米市场进入落价深渊中难以自拔,充沛的供应和低迷的需求使得玉米市场自身失去上涨的能力。只能期待利多政策解决需求,或者炒作19年玉米减产,透支未来预期给当前行情解套。市场需求有限,而拍卖每周日依然如约而至,较低的价格像一颗诱人的糖果,华丽的包装里是糖是毒药?从目前的行情来看,毒药无误。除非毒抗叠满(资金充沛),能扛得过毒性。
(中国粮油信息网 周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