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它能危害包括马铃薯在内的上百种植物,其中以茄科作物受害最为严重。由它引起的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且最难防控治愈的细菌性病害。有数据显示,越南出现青枯病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可在15%-20%,而印度出现青枯病的产量损失在24%-83%。同样,青枯病是我国云南、福建等南方马铃薯产区的主要病害,发病重的地块产量损失可超过80%,甚至绝收。一般在6月中下旬发病,7月上中旬达到发病高峰,直至8月上旬才会结束。今天乡鉴就带大家详细了解马铃薯青枯病,并根据其致病机理及病发表现、发病原因及易病规律,介绍几条高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虽然该病控制难、治愈难,但农户只要预防措施做到位,还是能有效避免青枯病对马铃薯的为害,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农户们的劳动收入。
马铃薯青枯病的致病机理及病发表现一、致病机理
青枯病,又叫细菌性枯萎病,其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属于细菌界薄壁菌门,该病菌主要通过植物根的伤口或者次生组织进入,在木质部导管内大量定殖,使植株因缺水而枯萎,甚至死亡。由于是典型的细菌系统性侵染病害,在黄河以南、长江流域等温暖潮湿、雨水充沛地区容易出现青枯病,且发病情况最严重。从青枯病感染的实际看,根茎自身有无损伤是感染的重要先决条件,它对根茎完好的侵染比例一般不超过5%,对根茎有损伤的侵染比例则超过80%。
二、病发表现
一般来说,青枯病能够出现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但是由于马铃薯幼苗期的温温度和湿度不适宜青枯病菌暴发,所以往往不表现病发症状或者症状不太明显。但从现蕾开花期开始,发病概率明显增大,病发症状逐渐明显,特别在温暖潮湿、雨水充沛的环境下呈现易发病、发病重的特点。
叶片染病:叶片、分枝迅速凋萎,但早晚表现有出恢复健康之势,持续4-5天后整个植株的茎叶会萎蔫死亡。奇怪的是,病株的茎叶仍保持青绿色,只是叶脉变成褐色,而且叶片一般不脱落(典型症状)。
茎秆发病:茎出现褐色条纹,植株茎秆维管束(水分、有机养分等的传输“管道”)变黄或黄褐色。切一段病茎,将其垂直浸泡在有适量清水的玻璃杯中,静置几分钟,可看到从茎秆的切口处流出乳白色黏稠菌液。
块茎染病:病发情况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后,挤压会有白色黏液溢出。部分薯块、芽眼被侵害,不能发芽,全部腐烂。
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及易病规律一、发病原因
1、温度湿度。青枯病菌虽然分布较广泛,但对于土壤的土温、湿度等理化条件要求苛刻。青枯病菌对于土壤湿度的理想条件是在30%左右;当土壤温度低于10℃时,青枯病菌就很难繁殖,在低于0℃的土壤中就难以存活。
2、耕种管理。在耕种过程中,农户朋友的某些不良习惯与粗放管理造成青枯病。
粗放耕作。采用类似“放养式”粗放耕作,感染植株没能及时地发现并清除,为病菌的生长与繁殖提创造了条件,容易产生由部分染病引起的大规模染病情况。
耕种习惯。采用连作、平作等不良耕种习惯,容易造成病菌在土壤中长期滞留,尤其对于已感染病株但处理不彻底的地块,会使病菌在不同茬马铃薯之间传播。
根茎损伤。对于机械设备应用、中耕除草等的不规范等造成根茎出现破损,增加了感染青枯病的风险和概率。
肥料使用。使用的农家肥没有完全腐熟,不仅让病菌从肥料进入到土壤,还会引入包括根瘤线虫等对根系造成损伤的害虫,从而使得植株患病风险增加。
二、易病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细菌在窖里越冬,无寄主时可在土壤中腐生14-72个月。该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病苗、病土、昆虫、人畜以及生产工具等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通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导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同时病株和健株根系间的接触也可发生侵染。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正常运输导致萎焉。而且病菌当年可重复多次侵染和传播造成病害流行。该菌在10-40℃均可发育,最适在30-37℃。
总的来说,田间含水量高、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种植带病种薯,或种植在连作地、地势低洼、土壤偏酸的地块容易发病。
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治措施一、农业防治
1、强化育种消毒。在育种过程中,建议采用流动新土栽培,能有效消除马铃薯在萌发期可能存在的菌群感染。在定植过程中,做好杀菌工作:移栽前使用77%可杀得500倍液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浸根1-2小时。在定植后,在青枯病发病初期采用叶面喷洒或冲施灌根的方式追施爱益康植物疫苗150倍液。
2、调节土壤环境。可以通过调节土壤环境的方式以形成有利于病菌消除的外部环境。具体方法:在酸碱度方面,结合土壤的酸碱度特征,使用适当的石灰粉、草木灰等作为酸碱度调节手段,有效地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建立土壤有益菌群的生态优势,以压缩土壤中可能存在的青枯病菌总量。
3、合理施用肥料。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在播种时,可以每亩沟施或穴施过磷酸钙25千克,切勿使用未腐熟可能带菌的土杂肥,尽量使用有机活性肥、生物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在出苗后15-20天内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或草木灰2000千克,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4、改变耕作方式。变更粗放式的耕作方式,推广精细化耕种模式。可以采用垄种或堆垄土的方式耕作,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地表的相对含水量,提升土壤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能限制青枯病菌的繁殖,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对染病植株的有效隔离,避免出现大范围感染的情况。具体要求:垄种模式,建议垄沟之间的行间距不低于25厘米,同垄之间的种植窝距不低于30厘米。堆土垄模式,适当增加窝距之间的距离,使得平面均距不低于30厘米。
二、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用药剂进行灌根,并对周围土壤进行消毒,可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
1、病害较轻。在盛花期或者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要及时施药预防和控制,农户朋友可以使用77%可杀得400倍液,或者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25%络氨铜500倍进行灌根,或者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消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氯澳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每株灌药剂300-500克,每隔10天灌根1次,连续灌根2-3次。同时重视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病,以减少根系虫伤,降低发病率。
2、病害严重。对田间发病株达80%以上,没有生产管理价值的地块要及时进行毁种处理。
以上就是乡鉴总结的马铃薯青枯病的致病机理、病发表现、发病原因、易病规律,以及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广大农户朋友参考。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癌症”,具有难控制、难治愈的特点,因此农户朋友一定要以预防为主,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只要做到切断病原发生和传播的条件与途径、精细种植培育壮株增强抗病性,就能有效避免青枯病对马铃薯的为害,促进马铃薯增产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