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水果自由”成了一个热搜名词,包括它的一大家子:“车厘子自由”“荔枝自由”……其实,不光是车厘子、荔枝,近期水果市场涨声一片。一时间,“水果自由”的话题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热议,国家统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还专门回应了这件事。
央视报道:水果价格同比涨七成
5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第一时间》的月度经济观察报道,“北京:苹果领涨,水果价格同比涨七成以上。”
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多位商贩也反映,今年不少水果确实涨了价。有摊主说:“80%的水果都涨价了。”
5月9日,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北京新发地市场统计部经理 张君华说:新发地市场目前的水果价格每公斤平均在6.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了大概78%,上涨的主要品种包括猕猴桃、梨、苹果还有柑橘类。
不单是央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其他媒体也关注到水果涨价。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果整体价格比去年高,像苹果和梨价格都翻了一倍。”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时还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草莓、苹果、椰青等不少水果的平均价格总体确实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部分商品的价格甚至翻了两三倍。举例来看,根据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显示,红颜草莓由去年同期的平均7.5元/斤涨到现在的9.5元/斤,涨幅达27%。富士苹果(膜袋)在5月初的平均价格,由去年的1.65元/斤涨到今年的4.5-4.75元/斤。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显示,水果涨价中,富士苹果涨幅最大,自3月中旬起环同比一直呈增长趋势,近两周同比涨幅甚至超过40%。此外,春节过后,香蕉价格也一直高于去年同期价格,西瓜价格近两个月来同比一直上涨。
5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也表示,4月份,猪肉、鲜菜、鲜果,这三类的当月同比涨幅都超过了10%。
有没有降价的水果?
在一片涨价声中,有没有水果是降价的呢?
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菠萝的价格相较去年有所下降。
一些小众水果,如杨桃、芭乐等,价格也没有什么变动。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5月15日也提醒说:这些季节性的短期冲击不具有持续性,其价格的上涨也同样不会持续在一个高位,食品价格是有平稳的基础的。言下之意是“大家不必担心”。
今年水果为什么纷纷涨价?
综合媒体、水果种植户和零售企业人士的看法,今年水果价格上涨,主要是天气原因,背后有物流、运输、种植、人工等方面上涨的原因,但是也受到消费升级的大形势下,进口、有机等高品质商品占比增高的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1. 主要原因:受气候因素影响,又逢小年,部分水果品类减产,供需不平衡而引起涨价
今年春季一些水果产区,比如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及两广等主要水果产区,出现倒春寒天气,一些果树被冻死,重新补种需要一定时间,这部分的产量缺口一时无法补齐。去年天气不好,导致水果库存不够。在新年新果没有上市前,自然价格较高。一句话,货少,所以贵。
5月16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表示,“由于去年春天天气状况不太好,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三四月份北方还经常刮风,使得花掉了不少,坐果率下降。凡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水果基本都出现了减产,包括苹果、梨、猕猴桃、葡萄及一部分地区的柑橘等。受北方大风影响,苹果和梨减产幅度较大。现在梨、猕猴桃和苹果处于库存尾期,新果还没有上来,价格就会比较高。”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到“倒春寒”的影响,苹果的价格上涨明显,苹果重要产地陕西渭南总体减产较大,今年3月的膜袋果价格比往年涨了3倍。
再比如荔枝。据中国天气网广东站发布的消息,经过去年大丰收后,荔枝树体消耗了大量的养分,导致成花基础能量物质不足,2018-2019年冬季气温偏高,荔枝树不能很好地积累养分进行花芽分化,影响今年荔枝的产量。广东、广西等荔枝产区,由于高温、雨水天气较多,对今年的荔枝产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2.近年来水果价格下滑影响果农积极性,导致减产
近年来,受水果价格下滑影响,种植果树的农民收入持续减少,很多地方只能将水果亏本低价出售,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水果滞销扔路边沟的情况,无疑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导致一些果农减少种植面积,水果总产量出现下滑。
3.产量减少,需求却增加了
进入4月份以来,天气迅速变热,包括北京、天津等地,不少地方的气温上下波动厉害,动不动就蹿到30度以上,导致水果的需求量陡增,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4.人力成本、分拣成本、物流运输成本的增加
水果的物流、设备成本提高也导致了价格上涨。比如,为了能让全球各地的生鲜保质送到家门口,有些产品从产地到零售企业再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全程冷链。
有商贩反馈说,“现在水果质量比原来要好,包装、分拣要求比较高,很多不好的果子都被剔出去了,市场上都是好果,价格肯定要高。”为了改善产品的口感和外形,各种生产和技术设备都需要升级。
消费升级,带动“精品水果”价格上扬
近年来伴随消费升级的趋势,国内消费者的水果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少水果已经从基础的生活需求产品,转变成提升生活品质的精致化消费品。“精品水果”进入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这种需求的转变首先造成进口水果的热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的精品水果,和进口水果一起,出现了论个卖的趋势。
现在,智利车厘子、泰国榴莲、新西兰奇异果等品类在各个零售渠道已经很常见,带有各国特色的水果已然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备受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的追捧,进口额连年增长。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进口水果8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5%。
进口水果价格往往比国内水果价位要高。“车厘子论个卖,10元买一个猕猴桃”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高价水果无疑也助推了国内水果价格的“水涨船高”。
进口水果的热销,也倒逼我国水果农产品向精细化、标准化发展,用升级设备筛选、包装、冷链、运输产生的标准化的水果价格,肯定要比过去粗放种出来的、没有经过分级筛选的水果价格高,当然水果的甜度、酸度、口感等也都有了标准化提高。
本文转自:今日头条号“农学谷”
转载编辑:白晨 //责编:杨滢 //监制: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