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thk电视台曾拍了一集记录片《中日对决-制造工艺人的攻防战》,诉说了中国工厂用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后备教育体系对日本模具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而日本企业用技术传承和工匠精神来抗衡的故事。片中的中国工厂管理者认为,中国两国企业的技术有20年的差距,他们在以一年当三年用的劲头在追赶。
如今,十几年年过去,情况又如何呢?
以海尔、格力、美的、海信为龙头的家电行业,以华为、小米、oppo、vivo领衔的手机行业,以联想、京东方、带头的it行业,以高铁、桥梁施工为标志的交通运输业,以三一、徐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以吉利、长安、长城为首的国产汽车,纷纷强势崛起,在世界级舞台上展现中国制造的风姿。很多局部领域,中国企业一路高歌,日本企业节节败退,即便在管理处于原始状态的工业设备行业,中国企业也对日本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北京精雕、大族激光、济南二机、海天塑机是其中的佼佼者。
问题来了。无论是业界还是民间都公认,日本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比中国企业要高很多,但为什么中国企业能把日本制造业逼迫的狼狈不堪?
管理层面日本以丰田tps为首的日式管理自成体系,独步天下。可能因为缺乏资源或者因为日本本土设备昂贵的原因,日本企业做现场改善,会一再的强调发挥人的潜力,不花钱而实现效率的提升,日本的中小企业尤甚。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国内的悲观党们吃惊,日本中小企业的装备水平普遍不如中国中小企业,而愿意采购设备的日本大企业,则因民族自尊心或自信心的缘故,不愿意采购国外一流设备,无形中自断了和世界接轨的很多机会。消除浪费是真理,挖掘人的潜力也是真理,但消除浪费和挖掘人的潜力都有极限值,越接近极限值,改善的难度越大,这也是日本制造业陷入20年发展缓慢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很聪明,一方面积极学习日本和西方的管理技术,这块国企和大型民企做的比较出色,高铁列车的装配水平是一个见证,大家不妨去看看《大国重器》第三集。另一方面,则以数控平民化和低成本自动化来规避在管理上的短板,中小企业普遍采用这种方式。管理能力跟不上,单件流流不起来?中国企业就用简易机械手、送料机、接料器这些低成本自动化连线方式来实现单件流,同样能消除在制品库存和搬运的浪费;先进设备昂贵?中国企业就发明了数控雕铣机、数控仪表车床、中走丝线切割机床等廉价数控设备来实现装备现代化,弥补技术工人在作业标准化上的差距,而且让每个企业都用的起数控设备。在实现原始积累之后,再用更先进的设备和自动化、甚至世界一流的设备和自动化,来进一步缩短差距(国企和大型民企直接就这么干了),这就是《中日对决-制造工艺人的攻防战》中,中国中小企业的做法。当然,如果能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来做数控平民化和低成本自动化,效率会更加显著,做到倍增也完全可能,中小企业的潜力依然可观。
然而,工业设备的装配仍然依靠人工,未能实现装配自动化,在这个普遍连基本的标准作业都没能做好的领域,落后于日本是不争的事实。假以时日,强化管理或者在自动装配方向有技术突破,中国的工业设备全面跻身于世界一流并不是空口白话。
日本中小企业尚在坚持挖掘人的潜力来对抗机器的力量,属于管理战略上的完败,这如同用冷兵器时代的武士刀剑来抗衡热兵器时代的明治枪炮。机器的潜力没有边界,管理理念再先进,组织纪律再严明,在代差面前,孰胜孰败,无需多辩。
技术方面原创研发方面,日本占优,近年来连续斩获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尽管诺贝尔奖只是对二三十年前科技研发能力的褒奖,那个年代的日本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科技,都如日中天。日本人对于技术有偏执的追求,经常会开发出一些过度品质或过度技术的高成本产品,导致性价比低,叫好不叫座,在技术应用方面又很骄傲,不愿意和其他企业雷同,这类缺乏竞争环境的产品在和历经磨难的中国制造pk时,时常居于下风。
中国企业对于技术的做法历来是保密保密再保密,承袭了中国技术传子不传女的历史传统,这种保守基于人的自私,是几千年来中国科技行业落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声讨和反思。很幸运,人算不如天算,当前大面积的人才流动打破了原本保守的技术环境,让各种应用技术得以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才的流动对于单个企业是损失,技术的流传成了意外的收益,这种意外的收益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应用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局面。大功率光纤激光发生器在钣金切割机床切割机上的应用、铁型覆砂技术、红冲技术等中国独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但改变了很多行业,而且也让世界人民受益了。每一次工业设备或工艺的技术突破,都会推动一个行业甚至几个行业的发展,副作用是导致一些技术岗位的消失或者边缘化,工匠们也随之凋零在时代洪流中,这也是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
决策方面日本企业是老人决策制,终身雇佣制一方面带来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可靠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却带来了 “论资排辈”的机制,不但使得年轻人难有出头之日,而且老人天生对新生事物的钝感,让日本企业无法快速应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商业环境。在日本曾经雄霸天下的消费电子领域,缓慢的决策使得索尼、东芝等巨头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凭借在几千年专制环境中锤炼出来的投机能力,经济环境越是混乱,商业变革越是繁杂,中国企业越是如鱼得水,应变之快令世人瞠目结舌。在没有监管或者是来不及监管的领域,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举世无双。
人力方面日本人很认真,无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不过,在制造业,日本人认真的优势很难再持续,因为生活条件普遍优渥的日本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艰辛的制造业。同时,中小企业的经营日趋艰难,原先完备的日本本土制造业产业链出现了断裂趋势,创业窗口期已经关闭,堵死了年轻人们对制造业的憧憬,后续无人。日本年轻人用“宅男现象”来表达对现状无声的抗议。
中国人普遍做事不认真,但也有少数很认真的中国人,因为人口基数的庞大,认真的中国人的绝对数量其实并不少,比如任正非、雷军、董明珠等大神,制造业拥有很多这样认真的中国人。因为艰辛,中国少有官宦权贵子弟从事制造业,相对公平的中国制造业是寒门子弟实现逆袭的最佳舞台之一,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大学机械类学科的普及,创业机会依然遍地都是,每年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投身于制造业,后续有人。中国的草根创业族们始终坚信:“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文化方面日本文化崇尚秩序,这与科学的秩序本质不谋而合。日本制造业不会轻言放弃。
但每个中国企业家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不愿居于日本人之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