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70qc直缝钢管表现为钢在ms点以上是否容易避免非马氏体型相变产物的形成,也就是钢的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大小。它可由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图)所限定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来衡量。临界冷却速度是过冷奥氏体不发生ms点以上任何转变所需的小冷速或者说使钢只发生马氏体型相变的小冷速。临界冷速越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越大,则钢的淬透性也越大,此即淬透性的实质。淬透性是需要热处理的绝大多数钢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媒介(需控制淬透性的钢称h钢)和关键的质量评判标准之一(机械零件设计中选择钢种的重要依据)。 淬透性原理奥氏体的成分(碳及合金元素)和晶粒大小是影响淬透性的主要因素。人们试图根据奥氏体的成分(含晶粒大小)直接计算钢的淬透性。1939~1942年,美国人格罗斯曼(m.a.grossmann)提出,奥氏体中元素对淬透性的影响是相乘的关系,而不是早先人们认为的相加关系。并通过实验得到不同元素的淬透性乘子,提出了理想临界直径(d1)的概念。淬透性的定义主要考虑的是显徽组织,而淬透性的测量通常只限于硬度。为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应关系,首先需规定“淬透”的标准(涵义)。例如可按50%马氏体加50%其他转变产物这种复合组织的硬度(简称半马氏体硬度)作为淬透的一种标准。在端淬曲线上相应于半马氏体区的距离j(简称半马距)也可作为淬透性的一种量度。利用格罗斯曼1941年建立的、后经美国人卡尔尼(d.j.carney)于1954年修正的di和端淬距离的关系曲线,可由半马距求得di。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马氏体百分数来规定淬透的标准,如99.9%马氏体,或99%马氏体,或90%马氏体等。50%马氏体之所以用得较多,除了在实验上测定起来较方便以外,主要是因为按化学成分计算淬透性的基础工作都是基于格罗斯曼关于理想临界直径d-的概念。而d1是以50%马氏体来定义的。钢在某给定淬火介质中淬火后,钢棒中心得到50%马氏体的大直径称为临界直径(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