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是因为人们遇事之后无能为力,迷茫了,期望超自然力量能来帮助自己而产生。
历朝历代政权更迭之前,往往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盛行迷信;和平年代,突发的灾难会使人们因恐慌而迷信流行。
就突发性疫病而言,因恐慌而产生的迷信行为,都会使一种神奇的产品突降、泛滥。
2018年8月,非洲猪瘟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进中国,前所未有的高死亡率使养猪人极度恐慌,伴随着全国各省份相继沦陷的官方通报,养猪人迷信的土壤悄然形成。
人们先是迷信疫苗,每天最关注的事情就是寻找一切有关非瘟疫苗的消息,当认识到疫苗遥遥无期之后,便开始迷信博大精深的中医和无所不能的中药,期望五花八门的非瘟防控另辟一条蹊径。
于是,半西半中的月桂酸甘油酯应运而生。
月桂酸甘油酯到底是哪路神仙? 单月桂酸甘油酯属中链脂肪酸,又名十二酸单甘油酯,是一种亲酯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天然存在于母乳、椰子油和美洲蒲葵中,是一种食品乳化剂,又是一种广谱的抑菌剂,具有乳化和防腐双重功能。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于1977年批准为食品乳化剂,我国2005年批准应用于食品。
一个由来已久的食品乳化剂,怎么忽然之间就成了抗非神药呢?
焦虑使人因过度期待而断章取义:
2009年3月5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个研究小组以雌猴为对象进行的实验,通过阴道凝胶给药的试验,证明了月桂酸甘油酯能有效防止雌性恒河猕猴感染猴免疫缺陷病毒(即猴的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有囊膜、是不治之症,非洲猪瘟也是一种病毒、有囊膜、也是不治之症,于是,人们便自然而然的为二者画上了等号。哪管它一个是免疫抑制性疾病,而另一个是出血热性疾病。
厂家宣传的月桂酸甘油酯抗非瘟病毒作用机制 病毒囊膜是被覆于病毒粒子外的一层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磷脂层、膜蛋白和病毒自身的糖蛋白,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有关。
病毒糖蛋白识别并结合到宿主细胞受体后,启动病毒融合蛋白,使病毒囊膜蛋白变构形成稳定折叠的发夹三聚体结构,拉近与宿主细胞膜的距离,此过程释放出来的能量进一步促使两膜融合(ⅰ型膜融合机制)。
月桂酸甘油酯可以插入病毒囊膜,使病毒膜蛋白外泄,不能发生构象反应而失去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的机会。
现有已明确机制的抗病毒药物类型 众所周知,任何病毒性疾病几乎都没有特效药物治疗,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抗病毒药是什么?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抗病毒药物无外乎以下两种作用方式:
1.抑制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和脱壳、核酸复制、装配和释放等五个步骤;
免疫球蛋白阻断病毒吸附;
金刚烷胺抑制病毒穿入和脱壳;
阿昔洛韦抑制dna多聚酶;
利巴韦林抑制病毒mrna合成和rna聚合酶;
干扰素降解病毒mrna并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
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抑制逆转录酶;
奥司他韦抑制神经氨酸酶等。
2.使宿主免疫增强抵御病毒侵袭:
包括卡介苗等微生物制剂类,左旋咪唑等化学合成药物类,蜂胶等免疫佐剂类;聚肌胞等核酸制剂类,硒、锌等矿物质类,维生素e、精氨酸等营养成分类,胸腺肽等激素或激素样物质类,人参、黄芪多糖等中药类等。
按厂家宣传的月桂酸甘油酯抗病毒机制是插入病毒囊膜,而病毒囊膜与吸附有关,所以应该是阻断病毒的吸附。
月桂酸甘油酯的本质 月桂酸甘油酯是中链脂肪酸的代表,中链脂肪酸指碳链上碳原子数为6~12的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液体、粘度小;主要是辛酸(c8)和癸酸(c10);多见于初乳、牛奶及其制品、椰子油中的月桂酸(c12酸)、棕榈仁油等。
中链脂肪酸有很大水溶性、对胆盐和胰酶依赖性小,不参与组成乳糜微粒,可经门静脉直接转运肝脏,不依赖肉碱直接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氧化完全,不在脂肪组织和肝组织蓄积,不抑制网状内皮系统,有较高的生酮性。
资料显示,中链脂肪酸是优质脂肪酸,月桂酸甘油酯也有一定的抑制细菌营养体、抑制细菌芽孢萌发、抑制细菌毒力因子的形成作用,正如前文所述对母猴艾滋病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但要说它真的能插入非瘟病毒囊膜、具有明确的抗非瘟病毒作用,就有些癔猜和牵强附会。
月桂酸甘油酯必将走下神坛的理由 1.厂家宣传的抗非瘟病毒机制理论虽然明确,但实际效果无从验证
大多数厂家就是简单运用fabe产品销售法则的e字,粗暴推送xxx用了我们的产品没有发生非洲猪瘟,而他邻家的猪死完了的信息。
2.人们对非洲猪瘟的认识越来越理性
非洲猪瘟在中国最终会常态化。随着疫情蔓延越来越广泛,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对它的认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客观,相应的承受能力强了,也就没有了当初的恐慌,不恐慌了就没有了迷信的土壤,不迷信了,大神就会灰溜溜的落下神坛。
(作者:赵浩;来源:养猪在线;经过本平台汇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