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真的要来了?我国科学家创制非洲猪瘟候选疫苗,疫苗概念股大涨

2019/5/27 1:30:36发布144次查看
记者24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进展通报会上获悉,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介绍,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目前主要取得五项进展:一是分离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将非洲猪瘟防控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攻关任务,集聚优势资源,第一时间组建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饲料所等为成员单位,集聚精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并通过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稳定支持,以疫苗研发为重点,夜以继日,不舍昼夜,紧急开展疫苗、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科技联合攻关。
 
目前,中国农科院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在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完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克隆和表达了相关基因,构建了模式动物和猪源天然免疫和炎症应答信号通路,筛选出多个天然免疫抑制性病毒基因,完成部分基因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研制出检测速度快、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的病毒核酸和抗原类快速检测试剂盒;采集到拉合尔钝缘蜱、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12个蜱种,进行人工培养和生活史观察,筛选出快速消杀化学药物新组方和植物源杀虫剂有效组方;筛选出复合季铵盐消毒剂配方,完成了中试生产研究。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接下来将在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以及疫苗生产的各项研究工作,尽快完成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和行业需求提供及时、有效、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
 
疫苗概念股直线上涨
 
非洲猪瘟候选疫苗消息公布后,疫苗概念股集体上涨。
 
 
 
链接:
 
7类非瘟疫苗,近60年研发,我们还要等待多久?  
很多人关心非瘟疫苗何时出来,其实非瘟疫苗研制已有近60年。《农财数读》第10期就来捊一捊,非瘟疫苗的研发进展。
 
首先来看看各种疫苗研发时间:
 
 
灭活疫苗:上世纪60年代(西班牙暴发非瘟后),科学家们最开始就是研制非瘟灭活疫苗,但是用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或者脾脏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都无血清学反应,也不能产生保护。
 
2014年科学家发表文章,灭活苗与先进的佐剂联用,可以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能和非瘟病毒发生中和反应,目前来看灭活苗行不通。
 
减毒活疫苗:1957年(葡萄牙暴发非瘟后),科学家发现感染低毒力非瘟病毒存活下来的猪可以抵御同基因型强毒株的攻击。1963年,科学家发现猪骨髓细胞传代致弱的减毒活疫苗可以抵御强毒攻击。减毒活疫苗最早在葡萄牙应用,但毒力不稳定,会出现返强的情况,有很多副作用。葡萄牙550000头猪免疫后有128684头出现免疫副作用。随后很多科学家对减毒活疫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较多的研究聚焦在使用技术手段降低毒力返强的风险,使毒力稳定等方面。
 
基因缺失疫苗:2017年从西班牙分离出的i型毒株,将cd2基因敲除后(ba71△cd2),体内致病性降低。在接种 103 pfu病毒量后28天内,存活率100%,无发热和病毒血症出现,而能产生特异性抗体。这是目前被人看好的一个疫苗,对ba71(同源毒株)和e75(异源毒株)可以产生保护,但是保护效果与接种剂量有关。不少科学家的研究聚焦在基因缺失苗方向。
 
基因突变疫苗:从2017年拉脱维亚流行的毒株中开发出首个基因ii型毒株野猪口服疫苗(lv17/wb/rie1),实验发现,该疫苗对野猪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下一步将进行野猪和家猪的实际免疫接种研究。
 
亚单位疫苗:1990-1996年,多位科学家发现非瘟病毒编码的结构蛋白很多,但恢复期猪血清显示感染过程中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最重要的有3个抗原蛋白(p30、p54、p72)。2000年前后至2011年间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将这三个蛋白免疫后不能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仅能延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和降低病毒血症水平。
 
核酸疫苗:2011年,科学家将p30和p54连入真核表达质粒,以及后续一系列变换条件的实验结果显示:免疫这类疫苗后无法抵御强毒株攻击。
 
其他新型疫苗:2012年西班牙科学家将通过抑制pp220、pp62和pb438l基因产生的复制缺陷性病毒的研究申请了专利。复制缺陷型病毒疫苗是近些年倍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三月在呼和浩特举办的非瘟防控国际研讨会上,全球非瘟研究联盟秘书长盖伊博士列举了截至18年11月,21个非瘟实验疫苗的情况:这21个疫苗集中在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个领域:其中亚单位疫苗7个,减毒活疫苗14个;21个疫苗中具有保护性的12个,其余不具保护性或未进行实验;8个疫苗安全性有保障,其余不具安全性或未进行实验。遗憾的是保护性和安全性兼得的疫苗一个都没有。
 
 
西班牙非瘟首席研究员罗德里格斯博士认为,上文提到的基因缺失疫苗如ba71△cd2,仍需进一步优化安全性,以及区分免疫和感染动物的功能。俄罗斯国家病毒及微生物中心主任丹尼斯博士根据之前研发进度判断,认为5年内将疫苗商业化推广的希望不大。
 
2019年哈兽研发表论文称 成功分离出我国第一个非瘟病毒毒株,为疫苗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年1月,我国启动非瘟基因缺失活疫苗研发项目。国际专家linda dixon认为研发疫苗必备材料复杂多样,疫苗研发完成或需8年时间,国内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国内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较大,基因缺失疫苗是短期内成功概率最大的方向,预计最快需要1.5-2年时间。 
(来源:农财宝典畜牧版,作者:李峙贤)
 
 
非洲猪瘟历经百年,为何疫苗仍然难产  
非洲猪瘟(asf)无疑是今年最受养猪业关注的疫病,8月初辽宁沈阳发生我国首次非洲猪瘟疫情。随后河南、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先后发生多起非洲猪瘟疫情。
 
放眼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同样严峻。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确诊,后来入侵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乌克兰、巴西等多个国家,成为全球养猪业的重点防控对象。然而,自从非洲猪瘟首次发生以来将近100年,业内人士翘首盼望的疫苗却迟迟还没有到来。
 
asfv结构复杂
 
非洲猪瘟疫苗迟迟未出现,是哪个环节出问题其实这与病毒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贺东生透露,该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庞大,当前已报道了24个基因型,病毒编码超过150多种蛋白。且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动物后,不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研制出来的疫苗无法体现出防控效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孙元副研究员也表示,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及相关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唯一成员,其基因组末端是一个发夹环结构,是高度可变的多基因家族区。
 
目前报道的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株提供免疫保护,孙元透露,核酸疫苗只能提供部分保护,应深入解析病毒毒力相关基因和免疫保护性相关抗原,加强研制基因缺失疫苗和弱毒疫苗,解决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免疫效力等问题。
 
灭活、弱毒苗试验结果皆不佳
 
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于非洲猪瘟,要开展综合防治、疫苗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这表明疫苗的研发在国内开始受到了重视。据悉,为了得到好的防控效果,国外的专家曾尝试研发了多种类型的疫苗,比如灭活苗、弱毒苗、dna疫苗等。
 
记者通过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了解到,这其中最经典的疫苗研制方式是灭活疫苗,而且是在非洲猪瘟发现之后就开始研发,但早期落后的灭活工艺无法取得满意的制苗效果。比如经加热,复方碘溶液,甲苯,福尔马林,结晶紫,β-丙内酯,乙酰氮丙啶和缩水甘油醛处理的asf灭活疫苗,虽部分能刺激猪产生抗体,但就算在借助佐剂的情况下仍无法抵御asfv的攻击。
 
由于灭活苗达不到有效防控,希望又转到了弱毒苗上。1963年,有专家证实通过猪骨髓细胞传代致弱的asf弱毒疫苗可以抵御强毒株攻击。随后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田间试验,但却造成严重的后果。且有实验发现,asf弱毒苗接种猪暴露于口蹄疫、牛瘟或猪瘟的环境压力下时,相比无此压力的asf弱毒疫苗接种猪更易死亡。
 
新型疫苗研发备受关注
 
灭活苗与弱毒苗的效果都不甚满意,后来又将dna疫苗作为新一代的疫苗研制方向。虽然目前研制的dna疫苗还不能抵御强毒攻击,但表达质粒免疫攻毒后存活的猪无排毒现象。相信随着asfv基因组及保护性抗原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表达载体的不断改造优化,dna疫苗在未来的asf疫苗市场上会占据一席之地。
 
复制缺陷型病毒疫苗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新型疫苗研制方向。有报道称西班牙马德里severo ochoa分子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已着手研发,其实验室也于2012年将通过抑制pp220、pp62和pb438l基因产生asf复制缺陷性病毒的研究申请专利。asf复制缺陷型疫苗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病毒的原始状态,保持了完整病毒颗粒所具有的免疫原性,且在感染动物中不会产生排毒等免疫副作用。
 
asf生物安全防控很重要
 
既然目前非洲猪瘟疫苗难产,那么养猪人近期就先不要把防控的希望寄放在疫苗上。贺东生表示,当前非洲猪瘟无预防和治疗药物,所以生物安全和彻底扑杀是主要的防控措施。他指出要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控,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猪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并使用效果好的消毒药物,加强消毒,栏舍和用具可以采用泡沫消毒药。
 
还要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症状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时,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一旦出现疑似或确诊疫情,要按照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要求,果断处置,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建议严格封锁、扑杀、消毒、移动控制。
(来源:南方农村报,作者:陈有柏)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