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点 速 览】1.小米的商业模式,让用户在小米上投入越多时间,就会损失越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流失。
2.过于强调量化概念的小米,反而是忽略了用户体验和需求。
3.在营销上,小米盲目的投入并没有让用户接收到核心卖点。
本文约4000字,建议阅读8分钟
按照idc的统计,2018年,小米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有13.1%,大幅度落后于oppo的19.8%和vivo的19.1%,且这个趋势还在持续。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2019年前两个月,小米手机国内出货量同比下跌31%,仅有604万部,和ov的距离被进一步拉大。
从2010年创办到2018年上市,小米融资数百亿元,每到新产品发布时,雷军便会主动推广自家产品,整个团队也非常狼性。
反观ov两家,除了早就不过问业务的“甩手股东”段永平,我们很难说出任何一位高管的名字吗?除了产品本身的宣传,两家公司的新闻也非常少?
如此低存在感的两家公司,是如何把小米打得节节败退的?
1所有的厚道,都是有代价的单纯从硬件角度而言,小米可能是现在最有良心的硬件公司。
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的硬件毛利率,从8.8%降到了6.1%,这还没有扣除其它成本。
可另一面是,小米2018年的互联网增值收入160亿元,其中101亿是广告,有27亿元是广告吸引的游戏业务。换言之,没有广告,小米就没有利润。
但仔细考量一下,一年一亿多部出货手机,100亿元广告,也就是说,每售出一台手机,小米就能赚到50元的广告费。而小米手机的用户,为了得到约10%的折扣,要忍受2年的广告骚扰。
小米的这种商业模式,其实是在反向筛选用户。什么样的用户,愿意忍受广告消耗大量时间,为了得到一两百块的折扣呢?
苹果、华为、三星、oppo和vivo在内的手机厂商,利润主要来自硬件。手机卖出的那一刻,利润就能产生。而小米不同,因为承诺的硬件不赚钱,就得依靠其它东西收费。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用户时间成本越高,亏损就越多。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收入水平增加,离开小米的可能性也就上升。
即使miui本身再出色,长期也难以为小米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2算得清的跑分,算不清的心思小米和oppo、vivo两家公司在产品方面的观念很不一样。
小米对好产品的理解是,数字越高产品越好:本质上就是花最少的钱,刷最高的分。
使用跑分作为标准,无可厚非。但关键问题在于,分数很难代表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有时又无法代表用户满意度。
消费行为的本身,都是冲动和感性的,感性的东西,通常很难用量化的分数来进行判断。
小米的逻辑是一切服从于量化的指标。而ov的逻辑是一切服从于用户的满意度。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在缺乏可量化指标衡量的地方,小米做得往往都不够好。
举例来说,如果小米和ov两家店开到了一起,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去挑选,她多半会放弃小米,因为分数对女孩远没有色彩、手感来得有冲击力。
这就像买衣服,一件面料更优而款式稍差,另一件面料差些但款式新潮,你能简单的认为,买后面这件衣服的人,是被坑了么?
再举个例子,自拍效果。ov明显比小米更清楚,爱自拍的女性用户喜欢什么样的美颜效果,并且也愿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成本、资源的倾斜。
oppo是最早的把前置摄像头的像素数做得比后置还高的厂商,r9的前置是1600万像素,而后置只有1300万像素。
当小米还在用500、800万像素摄像头做前置的时候,ov就意识到,对女人来说,拍自己比拍别人更重要。
ov的自拍效果并不写实,但就是更讨女性喜欢。这种情况下,“把自己拍的更美”这样一个优势,究竟值多少钱?这又是一个很难被小米的工程师们所理解的问题。
这其中就会有一个规律,相对来说,ov更愿意把钱花到用户能感受到的地方,而小米,更愿意放在可量化评估的参数上。
对于小米来说,好手机基本上等于跑分高。而对于ov来说,手机好不好,和跑分基本上没什么关系。
对于主流价位的产品而言,产品的设计,基本上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预算相对固定,选择a就必须牺牲b,非要ab兼得公司就会破产。如何取舍,考验的就是一家企业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把握。
一个选择的背后,代表了两种产品观。一种是以技术指标为中心的,一种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
3花了那么多钱,却还是做不好一条广告买小米手机的人,80%都知道雷军是谁;买ov手机的人,99.9%不认识这两家公司里任何一名高管。
小米和ov在营销传播方面的思路,差异是非常大的。
印象里ov一直很舍得花钱做广告,不然我们就不会记得“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还有最近的“逆光也清晰”、“这一刻,更清晰”这些广告语。
过去的一年,小米也很喜欢花钱做广告。2018年,小米销售和推广的开支接近80亿元,这其中包含多少具体开销,并没有披露。
而小米一年的研发开支,也不过是五十多亿而已。
钱虽然是花了,但你能想起任何一句小米的广告语吗?小米可能从来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广告。
当年红米同事请了吴秀波、刘诗诗、刘昊然三个代言人,完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受众,可能没有人清楚,花钱请来的明星究竟代言了什么。
小米对代言人的理解,还停留在这个人很有名,能带来流量这样一个简单的推导上。
反观oppo,这家公司花了那么多钱、请了那么多明星、赞助了那么多节目、买了那么多户外广告,反反复复不厌其烦,一共就告诉你十个字: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这才是广告、营销。
从十核双镜头一直到今天的小米九,好看又能打,还有那个战斗天使,雷军能不能明确的告诉自己的营销团队,这一次,卖点是什么?想要让顾客记住什么?
难道一年花出去几十亿,就只是让大家记住了雷军的are you ok ?
4渠道不是万能的,但你甩开渠道试试看一直以来,渠道都是ov的原罪。讨厌ov的人,最常提起的理由,除了soc方面的低配高价之外,就是各种渠道终端为了获得利润,肆意夸大产品功能,收智商税的问题。
台面上,小米是非常鄙视ov这种靠渠道卖东西的做法的,毕竟渠道的利润最后也还是要加回到产品的售价里,让中间商靠动动嘴皮子就把钱赚走,确实不太符合小米的价值观,应该是被消灭的对象。
不过,虽然嘴上说不要,但身体还是很诚实。整个2018年,小米的授权经销商数量,从62家飞速扩张到1378家,差不多一个工作日5-6家的节奏在扩张,加上全国586家小米之家,小米的销售终端超过2000家,从店铺数量来看,正经八百属于大型连锁零售商了……
那么,这些销售渠道的收入又是从哪里来呢?嗯,反正羊毛从来都不会出在狗身上,是吧。
起码在中国,在快速消费品领域,真要绕开渠道去卖东西,还是很难的。一方面,对于三四线以下的市场,单靠小米之家这样的直营体系去覆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手机这种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商品,渠道本身是比硬广告更有效的产品信息传播渠道,消费者需要通过渠道去体验产品、了解信息,尤其是那些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和图片无法体现的信息。
对于发烧友来说,845的性能比710要好,imx363不如imx586清晰,这些东西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对于广大非专业人群来说,任何一个产品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都面临着高昂的成本,而这些产品信息的保鲜期只有6-12个月。
没办法,渠道或许拿走了很多利润,但除了渠道之外,其实并没有一种特别好的解决产品营销和体验问题的方法。
对于小米来说,想要保持直销的低成本,可以,一个选择就是放弃那些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的三四五六线市场,在大城市,甚至在技术类人群里,小米要想把自己的模式做到极致,理论上是办得到的。就像oppo的关联品牌一加,完全放弃线下渠道,只靠线上销售,一年也可以做到几百万台的出货量,而且全都是高性能的旗舰机。
问题是,如果把年出货量过亿作为一个及格线的话,这种纯互联网的打法是行不通的,这又回到了最初的动机问题:如果是为发烧而生的极客品牌,就应该大胆的放弃无法覆盖的市场,专注于自己的领地深耕细作,建立小而强硬的品牌护城河。但小米很明显没有这么浪漫主义的想法,我们说过,这是一家视出货量大于一切的公司。
总之,如果想要把出货量做上去,渠道就是绕不开的一道坎。
问题是,想要跟传统销售渠道搞好关系,是有条件的。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譬如说,不能随便缺货。作为你的专卖店,上游一旦缺货,下游就只能喝西北风,一年四季,只要生意还在开,货是不可以断的。偏偏小米习惯于高配置、低价格、抢首发,这种打法和缺货简直是天生地设的一对儿。
再譬如说,终端的营销支持要到位,海报展架pop都要突出产品卖点,要精炼、要能打动人心,要能在几秒钟之内吸引住顾客的兴趣;sku贵精不贵多,主打产品要少而集中,不能给店面带来太多的存货成本,外形设计要够时尚,手感要好,等等。
线上有线上的打法,线下有线下的套路。在线下,小米还远没有到轻车熟路的地步,对上套路纯熟的ov,打不过是正常的,打得过才有鬼。
实际上,ov的整个产品和营销体系,天生是为了线下渠道而设计的。譬如它们在soc的选择上比较保守/黑心,但换来的是几乎从不出现缺货问题;它们的sku十分克制,每一个价格段基本只有一款主打产品,整个市场上一段时间之内也只有一款旗舰产品,渠道不需要自己去选择和判断,更不用为摆放空间的不足而焦虑。
它们的产品介绍单通俗到low,但完全契合月薪两三千块钱的销售人员向顾客推销产品卖点的需要,不需要事先培训学习;它们的产品在照片上看起来外观平平,但真拿到手上一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些思路本身无所谓对错,但它和纯粹的所谓互联网手机的销售打法并不兼容,更不是简单的请几个代言人做做广告,发展几家授权代理商就能够颠覆的。
在别人的主场,想要赢球向来是比较难的。对于小米而言,真的杀到四五线市场,真刀真枪的干下去,想要通杀四方固然不可能,哪怕跟地头蛇们斗个旗鼓相当,恐怕,也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摸索的。
5你没有错,只是我们的路不同所谓的产品设计,本质上是个取舍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了。
打个比方,同样3000块钱的手机,小米和ov的取舍就大不相同。
小米的逻辑是,硬件成本占到2700块,其中soc先占个700块,然后渠道利润留200块,广告费用留100块,经营利润没有没关系,我靠广告业务后期再赚回来。
而ov的逻辑则是,硬件成本占到1500块,其中soc可能只有300块,但外观设计要花500块,渠道利润给500块,广告费用给300块,其他都是我的利润。
从小米的价值观来看,ov的东西纯粹是抢钱,这可能是对的。但其实,两者都是在取舍,在做选择题。只不过,大家的优先顺序不同。
你选择小米,你就选择了高性价比,更好的soc,更贵的cmos,同时也选择了miui的内置广告、选择了发布之后要抢购,选择了第一时间看不到真机,选择了相对平庸的外观设计。
你选择ov,你就必须接受自己手机跑分和打游戏比别人慢一点,但你可以在哪怕一个镇子上的一个很小的店铺里看到真机,店员说的话都听得懂,不会满口技术名词,想买的话随时可以买得到,后期没有那么多广告,外形也够新潮,而且还是某个明星曾经用过(?)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小米的长处,譬如价格低一点,跑分高一点,miui的人性化做得好一点,这些优势,随着智能手机整个行业的成熟,变得相对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不再以性能和价格作为主要的选择标准。
相反,更多的开始看重外观好不好看、购买方不方便、有没有独特的卖点,譬如充电更快、逆光拍照、超级夜景,或者咔嚓一声弹出个小摄像头什么的,一句话,买东西,图的就是自己开心。
而能够让人开心的卖点,往往都不是性能或者价格的范畴。
小米的迅速崛起,借的其实并不是智能手机本身的东风。而是——借用新能源车领域的一个名词“里程焦虑”,智能手机在过去几年,有一个很大的焦虑叫做“性能焦虑”,既然性能很重要,那么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性能,这就是一个很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购买理由,小米最大的优势和卖点,其实就构建于此。
然而,大概从骁龙660这一代产品开始,性能就不再是主流用户购买手机的核心选择标准了。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目前大行其道的华为,其旗舰soc麒麟980,从跑分角度来看,其实也就是骁龙845那一代的水准,可是今天所有人都把p30、mate20看做是骁龙855手机的竞争对手,很少有人在意跑分上差了将近20%,大家更看重华为逆天的拍照水平,相比之下,差的那点跑分似乎也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小米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擅长压榨性能,而用户开始对性能不感兴趣;用户需要差异,而它却找不到创造差异的来源在哪里。当购买手机越来越变成是一个综合性的体验过程,而硬件本身只是这个体验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小米绝望的发现,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无法被简单量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它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发力才好。
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可是,技术指标是很难用来体现个性的。
或许,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r
内容来源:雨枫有话说(id:lemont365)公众号。
你可能还想看:
· 宜家冰淇淋只卖1块钱,竟然也能赚钱?
· 还要几个“李佳琦”,20万淘宝主播才能实现5000亿销售梦?
· 煎饼摊真能月入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