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1.1 无法准确把握病虫害最佳防治时间想要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种植户首先要掌握好小麦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间,如此才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但是,小麦种植户主要以农民为主,大多数人在种植小麦方面缺少科学指导。对于小麦病虫害,一直都是以自己以往的种植经验进行防治工作,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也没有掌握小麦的生长规律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这就会导致错过小麦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机,最终导致小麦病虫害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在三四月份应该进行小麦枯纹病的防治工作,但是由于种植户的防治意识不强,从外观上看不出小麦已经发生病虫害的时候,小麦就是处于健康生长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枯纹病的潜伏期十分明显,发病前期没有明显征兆,不易被发现,当枯纹病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开始蔓延,这时候就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小麦大量减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已经在所难免。
1.2 胡乱使用病虫害防治药剂由于小麦病虫害的种类有很多,针对各种病虫害所研发的防治药剂也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主观原因,也可能因为受到了气候与温度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病虫害同时发生。所以,种植户在使用病虫害防治药剂的时候应该对病虫害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病虫害的种类使用能够对其产生治疗作用的药剂。但是,由于种植户并没有完全掌握不同药剂的使用方法,当病虫害发生之后也没有对病虫害的成因进行合理的分析,这就导致可能会出现病虫害药剂不能够达到防治效果的问题,滥用药剂不仅不能够防治小麦病虫害,还会加速病虫害抗药性形成、影响小麦本身的正常生长。
1.3 灌溉方式存在误区据调查研究显示,能够导致小麦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麦田的湿度与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在对麦田进行灌溉工作的时候,种植户对灌溉水量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过度灌溉会导致小麦根茎发生沤根、腐烂,导致小麦长势衰弱甚至死亡,增加病虫害侵入成功率,大大提高病虫害爆发风险。所以,种植户在对麦田进行灌溉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小麦的具体生长情况来决定灌溉的程度。
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策2.1 小麦播种前病虫害防治技术2.1.1 在小麦进行播种之前,要对其种植地进行灭原茬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上一季作物可能会遗留一些杂草和病虫害病菌,导致病菌、虫卵基数过大,气候适宜时大面积爆发。所以,在小麦播种之前,除茬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1.2 除原茬是播种前的第一项工作,接下来还要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分析。要准确分析该地土壤是否适合小麦种植、适合种植哪些品种的小麦,土壤与小麦品种契合度越高,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越低,小麦优质高产的可能性也越大。
2.1.3 小麦种植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确定种植时间。种植时间不仅要考虑气候与温度,还应该对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比如有些多发枯纹病的种植区域就要尽可能的错开枯纹病的发生时间,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2 小麦播种时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之所以会爆发病虫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播种时没有做好防治工作。在正式进行小麦播种工作之前,可以使用将小麦种子浸泡在病虫害防治药液中进行浸种或包衣,浸种或包衣的目的是为了让小麦种子表面形成药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能够在小麦萌发、幼苗生长期起到一定的预防病虫害侵袭的作用,从而减少小麦前期的病虫害发生。当然,任何一种浸种剂、包衣剂不可能通吃全国,各地还需根据当地病虫害流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剂,科学调配,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3 小麦返青拔节时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返青拔节期是最容易发生病虫害的时期,此时,麦蜘蛛和枯纹病是高发期,并且蔓延速度非常快,一旦爆发迅速传播,导致更多小麦大面积爆发。所以,种植户一定要做好小麦返青拔节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种植户要定期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虫害隐患,在合理时间内喷洒农药,以此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小麦返青拔节时期产生的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2.3.1 根腐病
生产上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均易发病,土质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种过早或过深发病重。对于根腐病,可以采用80%多菌灵进行喷雾防治,对于根腐病严重的地块,要每隔7天就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2.3.2 灰飞虱
灰飞虱是一种能够传播病毒的病虫害类型,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就会导致丛矮病的发生,对此,应该采用70%吡虫啉+2.5%联苯菊酯进行喷雾防治。
2.4 小麦灌浆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灌浆期一般都处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的时候,在此阶段,也是病虫害最容易入侵的时候。所以,种植户在小麦灌浆期一定要对其进行保护,灌浆时期的小麦需要重点防范的病害是白粉病,可选用己唑醇、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进行预防。
2.5 小麦结穗期病虫害防治除了小麦灌浆期,小麦结穗期也是病虫害多发时期,此时,白粉病、吸浆虫、赤霉病可能会随时发生,种植户一定要对此做好防治工作,减轻病虫害的破坏程度。同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热衷于绿色食品,所以,在农药的使用方面,既要保证农作物的丰产,还要保证农作物具有较好的食用性。具体做法如下:
2.5.1 吸浆虫
吸浆虫往往在小麦抽穗期出现,肉眼可见,一般2~3头为一组。吸浆虫的防治要从孕穗期抓起,孕穗期至抽穗前,可用5%毒死蜱颗粒1000~1500g/亩,加20~25kg细土,均匀撒在麦垄内,灌一次水,效果更好。抽穗后喷施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喷液量不少于30kg。注意集中处理,避免反复发生。
2.5.2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于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若抽穗扬花期出现连续阴雨、大雾或结露天气,极易发生流行。赤霉病的防治需要抓住一下几个关键点:第一,见花打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第二,雨前用药,小麦扬花期若遇到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很容易大爆发。所以,一定要在雨前用药或在第一次用药(扬花初期)后5-7天再次施药,进行第二次防治。第三,随药用肥,在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中加入磷酸二氢钾或水溶肥,不仅可以增强小麦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而且还能有助小麦灌浆,提高产量。可用药剂有珍管用、戊唑醇、噻霉酮、氟硅唑等。
3 结语综上,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有效预防病虫害的方法很多,但应该时刻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在实际病虫害防治过程更要不断深入实际,不断明确病虫害产生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进一步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