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墙砖的分类
从生产工艺上分类
可分为一次烧成内墙砖和二次烧成内墙砖,一次烧成内墙砖和二次烧成内墙砖。一次烧成内墙砖吸水率稍低(一般为12-17%),抗后期釉裂性能好,但釉面质量控制的难度比较高,目前只有一些外资企业或高端品牌企业采用这种工艺。二次烧内墙砖吸水率稍高(一般为15-20%),釉面质量好,但抗后期釉裂性能差,目前市场上90%以上的内墙砖产品属于二次烧成内墙砖。
从釉面效果上分类
可分为透明釉(水晶釉)内墙砖、亚光釉内墙砖和高光乳浊釉内墙砖三大类。透明釉是指砖面呈现透明状态的釉层,因为内墙砖的透明釉有很高光泽度,故又称“水晶釉”,目前市场上80%以上的产品属于这一类;亚光釉是指呈现不透明状态的釉层;乳浊釉是指呈现半乳浊、半透明状态的釉层,就像牛奶一样,因为内墙砖的乳浊釉有很高的光泽度,又称“高光乳浊釉”。这三种产品各有其装饰优点,应用场所因人的文化、审美需求而异,但都具有防污、防酸碱等功能,这三种产品在嘉俊各地专卖店都能买到。
从规格上分类
内墙砖从90年代108毫米x108毫米,到158毫米乘以158毫米,尺寸越来越大。 习惯上按毫米计算,但在称呼上按厘米计算比如2533实际上是250毫米x330毫米,如此类推有3060,3675,3080,3090,4080。截止到2018年为止,市场主流型号是3060,到2019年3080规格异军突起.
本文相关词条解释
内墙砖
内墙砖是瓷砖的一种,主要用于室内的墙壁装修。内墙砖由三部分构成,坯体,底釉层,面釉层。坯底的吸水率一般在3%以下,底釉施釉克数为40---60克,面釉为90----160克。总的来说烧成温度越高,面釉克数越大,该瓷砖的光亮度越好,釉面也越光滑。当然,釉料的质量也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按规格看,内墙砖从90年代108毫米x108毫米,到158158 尺寸越来越大。 习惯上按毫米计算,但在称呼上按厘米计算比如2533实际上是250毫米x330毫米,如此类推有3045,3060,3090。截止到2008年为止,市场主流型号是3045。 影响到内墙砖另外一点的就是平整度,这影响到装修时的整体效果。好的墙砖应该是平整的,四角与砖面中央是水平的。两条对角线应该等长,且在同一平面上。
烧成
烧成 firing 生产硅酸盐制品的主要工序之一。 将生坯或生料在高温下煅烧而成制品或熟料的过程。 烧成时发生脱水、分解、化合等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制品具有充分机械强度和其他需要性能。 一般在各种窑炉中进行,须注意火焰的气氛性质(还原性的或氧化性的)和烧成的温度范围等。 陶瓷坯体成形后进入窑内进行高温热处理的过程。 坯体在烧成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所预期的产品,具有确定的显微结构,从而满足符合使用要求的性能。 烧成过程中坯体往往经历着脱水,有机质挥发、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的形成、致密化和显微结构的形成等过程。 烧成过程是制造陶瓷最重要的工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