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大门
依“那”而作,依“那”而居,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是隆安县“那”文化的发源地。它承载着壮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今也展示出了一个文明生态村的魄力。
村庄有规划
如今,走进定典屯,我们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白墙灰瓦,又融入了马头墙和白鸟带等“那”文化的元素,不用怀疑,这就是建筑风格统一的壮族特色。
定典屯全景
穿过宽敞干净的街道,乍一看,这些楼房和小别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其实,房屋前后还留有着农家小菜园,方便村民种植一些日常蔬菜、花草、果树之类,倒是保留了一些乡土气息。
楼房前面的小菜园
我们还看到了一条长廊,这条长廊巧妙地穿梭在村子中间,在将村子分成了两个部分。听村民说,这是“那”文化长廊,有120米长。这条长廊传承壮族“耕读传家”的传统,意在指示后人,要牢牢记住我们壮乡的文化风情。
“那”文化长廊
定典屯共有83户人家,全部都姓“卢”,因此,定典屯又被村民们自豪地命名为“卢家大院”。要想在村里找到卢家大院的踪迹,倒也不难,这片广场相比于其他地方多出了一些年代感。这就是目前村里唯一保留下来的旧日的足迹,一面刻着“卢家大院”的墙。
卢家大院的旧广场
如今的生活虽然更好了,但谁也不想忘却过去的日子,即使它并不完美。看到新建的“那”文化长廊和保留下来的旧院子,我想,这里的村民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环境美如画
定典屯经过生态示范村的改造,将生态宜居与休闲农业结合在一起,如今定典屯的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闻名遐迩。
村子的入口,是一条铺着崭新水泥的绿荫路,这些树木也有些年头了,才能长得这般,将夏天灼热的日光驱散。
村头的绿荫小道
穿过这条路,我们就到了村落前方的休闲文化广场。这里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这颗小叶榄仁,清爽的翠绿色让人赏心悦目。是不是有点像一把大伞?别忘了,小叶榄仁还有一个形象的别名——雨伞树。
休闲文化广场里的雨伞树
过了休闲文化广场,就可以看到一个舞台。不过,我看到的却是舞台灯光的装饰,挺专业的,想来平时用处不小。舞台右边是一片生态区,这里的建筑材料选用的都是竹子,颇有一番乡里竹林的感觉。还有舞台背后的定湖风光,定湖占地约12公顷,水质清澈,碧水盈盈,夏日的风拍打着湖边树的枝条,袭来阵阵微凉。
舞台
湖边的一排竹屋
湖边有可供游客游玩的小船,也有往湖中心去的“九曲桥”,我从岸边走上九曲桥,一直走到头,认真地数了一下,发现还当真是转了九次头。九曲桥的尽头是游客休息区,有一条休息长廊和一个现代化的游泳池。虽然这些都是为乡村旅游而准备的,不过也真的是给村子增添了不少色彩。
九曲桥
产业特色化
要说定典屯的产业,那我就不得不提它的另一个美誉了。南宁市盛产香蕉,全国每五根香蕉里就有一根产自南宁市。隆安县定典屯所在的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种有香蕉达8万亩,因此,也被称为“广西香蕉第一村”。
这片一望无际的蕉林,也被称为“万亩蕉林”,里面建设有齐全的水电设施、无伤采摘索道、冷藏室和先进的水肥自动设备。
万亩蕉林
目前,隆安县定典屯以自身香蕉特色产业为基础,带动乡村生态旅游新型产业,规划建设了四大生态产业基地,即8300亩的香蕉标准化种植基地、8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800亩的有机蔬菜基地、200亩的四季果园基地。
同时,定典屯里还有5.3公里的自行车骑游绿道,可以穿过以上的万亩蕉林和生态园。定典屯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村民们在自己流转的土地上成为了种植香蕉的“新兴职业农民”,在做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
定湖
生活传佳话
隆安县定典屯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村”为重点,以“精品、名村、特色”为思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努力打造“广西第一村”。“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这是隆安县定典屯定湖边上的牌子,也是如今定典屯生活的最佳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