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大公司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不超过这10个字

2019/5/16 16:09:57发布99次查看
编者按:本文转自李檬相对论,作者李檬,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现在很多公司boss事业做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去读一个商学院emba。那么,boss们求学的动力从何而来呢?
一般来说,商学院emba的“用户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位;二是管理咨询、智力支持;三是人脉。
不过,我更看重其中的隐性价值——商学院主要教你从底层逻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商学院emba普遍采取案例教学,而且这些案例大多是“反面教材”,这就像注射疾病疫苗。
你知道吗?疫苗其实都是一种病毒,只是对身体伤害不大而已。那么,病毒是怎么帮你增强免疫系统、抵抗疾病的?
比如,面对甲肝、乙肝、流感等传染病,注射一剂疫苗就能免疫。
18世纪欧洲1.5亿人因为天花死亡,1980年天花完全灭绝,就是因为一种叫“牛痘”的疫苗。
牛痘疫苗(病毒)和天花病毒长得很像,只是牛痘病毒对人体伤害很小,进入人体以后,免疫细胞就会记住这些“坏蛋”,针对性地强化自身免疫、攻击能力,一旦遇到长得很像的天花病毒,就有备无患了。
几乎所有传染病疫苗,都是以“生小病”的代价,帮助人体防备“生大病”,根本目标是训练、强化免疫系统。
商学院emba用大量商业案例(反面教材),在你的商业意识中,注入一点“无害病毒”,激活、增强你底层逻辑的免疫能力,使你以后面对商业抉择,尽量少犯错误。
即使犯错,也有很强的纠错能力。
我在读过湖畔大学、清华大学emba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对很多问题都会回归商业、行业的底层逻辑,进行解析、思考。
你公司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记得以前滴滴打车的创始人程维说过一段话,很好,他说“遇到任何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去想,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市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平台的生存价值,就看你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打车软件出现之前,你3分钟以内很难在路边等到一辆出租车。
有了滴滴打车,你在屋里有70%的概率3分钟以内叫到一辆车。
用户得到的不仅是便利性,更是确定性。
什么是用户体验?便利+便宜+确定=爽点。ok,这就是滴滴打车的底层逻辑。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说:“餐饮业的底层逻辑不是好吃,而是服务,也就是舒服。”
做餐饮,你不可能长期保证自己做的东西最合顾客口味。因为厨师可能被挖走、厨艺可能被学走,再好吃的东西,人也有厌倦的时候。所以,好吃是难以长久的,长远看来,还得靠服务。
服务好不好,主观感受很重要。怎么管理顾客的这个“主观感受”呢?海底捞的办法是,总部定期安排一些“神秘访客”,悄悄去餐厅吃饭。这种“偷袭式考核”,会成为常态。
归根到底,海底捞都是围绕着“服务好”来做各种管理安排、考核激励的。
商业领域的各种纷扰、各种变化,看起来错综复杂,但解读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不超过10个字。比如:
麦当劳的底层逻辑就是“快”
背后做的很多标准化、流程化都是围绕着“快”进行的;
苹果公司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人机交互体验”
所以苹果的产品设计都是“体验优先于性能”;
小米的底层逻辑就是“极致的效率和性价比”
这也是为什么雷军总是强调“硬件毛利不超过5%”;
腾讯的底层逻辑就是“用户体验”
腾讯员工的动作靠两个东西来约束,一个是kpi,另一个就是“用户体验”这个核心价值认知,而且用户体验大于kpi;
阿里巴巴的底层逻辑就是“帮客户做生意”
用各种办法吸纳、调节流量帮商户做大生意。
我们ims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就是“让营销变得更容易”。
这是我们做事业的价值指针,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动摇。价值感清晰,所以,企业的内耗最小、效率最高,团队很少去做多余的事。
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和kol背后的底层逻辑
前面,我已多次谈过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和kol的概念。
在此,我想从根本上阐释这些概念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里谈两个案例:拼多多与宝洁。
拼多多确实很厉害,创立三年时间,订单总量就超过京东商城,只是因为货单价比较低,才使得gmv(总成交额)暂时落后。
宝洁的收入规模在2012年接近800亿美元,此后几年一直是下坡路,2017年营收仅为651亿美元,只有10年前的水平(2006财年宝洁年销售额是682亿美元)。
表面上看,拼多多是互联网公司,宝洁是快消品公司,两者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两家公司在精准商业、跟踪经济上都有极高水平。
拼多多立足于微信社群,引导人们“拼团消费”。这种特别便宜的“拼团消费”,吸引大量消费者发生“群体性”购买行为,于是,这种“群体需求”被大数据技术“精准刻画出来”。然后,将其与厂家精准对接(即c2b,用户直达厂家),这是一种重构生产力的精准商业。
可是,你知道吗?基于c2b的精准商业,10年之前,宝洁就已做成了。
宝洁与零售商配合非常紧密,比如,在宝洁与沃尔玛的合作里,已经有一套十分高效的c2b信息系统——如果你在沃尔玛的货架上拿走一瓶洗发水,pos收银系统就会把记录下来的交易数据,直接传到宝洁的后台系统之内。这样宝洁就可以实时掌握各种数据,从而安排持续补货、物流调运、营销策略。
在精准营销、跟踪用户上,拼多多与宝洁其实是不相上下的。那么,为何拼多多现在是气势如虹、宝洁则是面临较大业绩起伏?
那些看起来做了一样事情的厉害公司,因为底层逻辑的不同,实际效果也会有很大差异。
宝洁的底层逻辑是“想得起、买得到、快打快销”,宝洁的精准商业是将用户视作一个一个孤立的对象,进行瞄准、定位。
拼多多的底层逻辑是“社交电商”,要使一个一个孤立的用户“结成团”,用户之间形成网络社群,在分享、互动中形成深度共识,最后实现“病毒式的自传播效果”。
底层逻辑的大不相同,导致了精准商业、跟踪经济在实际效果上的完全不同。
所以,在我的创业经历中,真正看透、解决业务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深入商业、行业的底层逻辑去处理问题。
为什么我始终认为kol(关键意见领袖)必将重塑营销行业?
因为营销行业的底层逻辑在变——已经从传统的品牌营销,转向潜意识层面的信任、共识营销。
那么,过去广告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会逐渐被kol取代。
在知名咨询公司凯度(kantar)发布的2019年媒介趋势报告中,已经清晰指出:2019年,品牌方会增加对专业kol的投资。
专业kol指的是某个特定领域中的专家,他们的粉丝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拥有粉丝的高度信任。他们定位清晰、调性固定,品牌比较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合作伙伴。
目前,kol营销在美妆等行业已是主流手段。
最后,我想以行业内一个段子收尾:“社交媒体平台变成了交易平台,电商网站成为了广告媒介,广告媒介成为了内容生产者,数据科学家变成了广告人,广告公司变成了科技公司”。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