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肖排在最后一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亥”,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即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猪年也称肥年,象征丰收与福气,还隐含“诸事如意”的寓意,小家兴旺,国家安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猪还有很多优点,大智若愚,没有棱角,不露锋芒,敢于承受,用温和的态度度过平凡的一生,象征着一种吉祥圆满的人生态度。故而明清以及近现代以猪为题材的艺术品,基本上都是取其大吉大利、富贵吉利之意,显现出其浓郁的文化底蕴,对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代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不仅把神话小说推向巅峰,而且创作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猪八戒”形象,猪八戒不仅面容丑陋,好吃懒作,还好色贪财,搬弄是非,这种人类讨厌的的形象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身边;猪八戒不仅无能脾气还挺大,这种人类性格典型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使得猪八戒益发深入人心,而由猪八戒衍生的“猪八戒上阵——倒打一钯”、“猪八戒戴花——自觉美”、“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坐飞机——丑上了天”、“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等俚语歇后语,更是随时可以听到。
而由猪产生的诸如“猪朋狗友”、“牧猪奴戏 ”、“戴鸡佩豚”、“泥猪癞狗”许许多多的成语,由猪留下了“猪是家中宝,粪是地里金”、“猪往前拱,鸡往后刨”、“人怕出名猪怕壮”、“死猪不怕滚水烫”等谚语,因猪造就了“猪嘴上插葱——装象”、“热闹处献母猪——尽丢丑”、“驼背子牵母猪——前世的冤”等歇后语,以及把猪当作愚蠢和笨拙的代名词,当作“懒惰”、“贪婪”、“丑陋”的代名词,不仅仅丰富了猪文化,使得中国语言文化更加准确生动,而且也愈加凸现了猪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益发提升了猪文化的品位和魅力。
加之形成的与猪有关习俗,诸如汉族“打母猪鬼”的民间驱邪活动,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云南佤族有“猪胆卦”的占卜风俗,尤其是春节腊月二十五日前杀猪、二十六日封刀和“一刀清”的讲究,天津、河北等地剪“肥猪拱门”节日窗花,猪背上驮一聚宝盆,表示招财进宝之意。这些习俗既张扬了民族文化的个性,也促进了猪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