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保险,您身边的保险防坑诊断助手。感谢关注!
年年看着保险公司炒停售,年年看着沙雕群众前赴后继往上扑~
也许我不应该用这么重的词,但是真是套路年年有,年年都被套。。。
这种感觉,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
今年的停售跟之前的不太一样。去年,前年的停售大都是设计不符合监管要求(主要是保障杠杆比达不到要求,或是快返型年金,或是百万医疗险违规承诺保证续保,或是设计了第二年第三年翻倍的保障等等,总是几乎是产品设计被监管叫停),被勒令停售或者整改的公司大多哭哭啼啼,像个委屈的小媳妇,官网官微不敢说,但是代理人经纪人手里传播着各种因为自己怎么怎么好,太优秀导致被追杀,这种优秀过去没有未来更不会有的绝版遗唱之类的段子,表达着明明是顶风作案被查,但还要趁机打一波停售博得消费者好感的猥琐动机。
当然,不排除里面有那么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好东西只是因为形式不符合监管要求,但是,被勒令自查整改的保险如过江之鲫,一般人谁又能分辨的出来呢?
今年的停售,更是来的毫无理由。监管并没有放什么大招,而是由一家公司单枪匹马挑起了停售的大潮。
不得不服。
可能大家对贵的保险停售开始有了些许免疫,对便宜的产品停售,那是毫无招架之力,仿佛不买就错过了达到人生巅峰的机会,那种急迫,那种渴望。。。
各互联网平台也开始疯狂种草停售,把产品吹上了天。
可是,这个产品有这么独特吗?有这么好到不能复制吗?
当然不是。
核心点是在于他便宜,在便宜的情况下,什么瑕疵都是可以原谅的。人们会用各种:都这么便宜了,你还要求****的话术来规避责任,可是,买保险是为了什么?
买保险是为了什么?买保险,我们肯定是想买到出事以后的保障,这个“事”的标准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每家公司也有不同评定标准,那么我们要找到的是那个跟我们心目中标准最接近的那个产品,或者是,最接近理性分析完美标准的那个产品。
这么拗口的话不是萌主的风格。
说人话,就是出事儿的时候容易赔到钱,不要有很多的陷阱,或者合同上不清晰的表述造成纠纷。
保险的责任有很多,也不是每一个产品都十全十美,一定都有优势,也有劣势,那么我们就要来判断优势是否足够有含金量,劣势会不会有不容易被注意到的隐患。
比如:这个重疾有88种病,那个有100种,所有的人都觉得100种的一定好过于88种的,但是加一个前提呢?88种的价格比100种的便宜10%,如果预算充足,可能你觉得无所谓要买多的,但是如果预算本来就很紧张呢?这个时候你会陷入犹豫:到底多出来这12种病,贵了10%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那么高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会去判断多出来的这12种病发生的概率到底有多高,一条很简单的常识告诉大家,保监会要求的25种疾病已经覆盖了99%的发病率,也就是说,剩下的无论是75种还是63种,加起来的发病率都只有不到1%,为什么不到?因为即便写上去1000种病,也总有覆盖不到的地方。
发生率低,就代表着赔付率低,意味着保险公司为多出来的这12种病付出的成本非常低,高了万分之几的成本,多收了你10%的钱,这叫利用跟你的信息不对称多收了你的钱,不管有钱没钱,这个单萌主都不会买。
再比如:条款中说等待期内发生的疾病或者症状延续到等待期以后得重疾就不赔,原条款比这个还拗口,用人话解释就是:等待期之间最好啥检查异常都没有,如果有,那么以后出事儿的这个疾病,如果跟现在的异常有关系,那么不好意思不赔。
没人能保证的了明天会发生什么?你敢赌吗?
类似的保险责任,同样的年龄保额性别,如果有这个条款的保险比没有这个条款的保险便宜100块,如果你很穷很穷,一分钱都要掰两半花的那种,那么也许你没有犹豫哪个便宜买哪个,但是但凡100块对你来说也就是5杯奶茶的事,那么你如何判断好坏呢?
第一个例子高了万分之几的赔付率贵了10%,是隐藏利润;第二个例子连高手都很难去判断多了这个条款赔付率能降低多少,因为这一条除了能降低正常发生异常状况导致后来重疾的概率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还会防止逆选择,就是已经觉得哪里不舒服,先去买个保险,买了以后再去检查,结果发现结果有异常这种状况,两种状况叠加,能降低的赔付率绝对不是万分位开头,但是只便宜了100块,这个时候你还觉得它是真的便宜吗?
便宜到底等不等于性价比?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性价比。
性在价的前面,也就是说,质量第一,价格第二。
在表现最优秀的一批保险产品中(是的,现在好保险太多了,要用批来形容了,当然烂保险有很多批),几乎都已经击穿价格的底线,这个时候增加或减少任何的保险责任对保险公司都很困难,多几个货真价实的保险责任,价格多个百分之几,条款多几条陷阱,价格便宜个一两百块,这个层面的竞争,已经是一分钱一分货了。
我们以前总是批判,贵的不好,这是因为烂产品通常很贵,责任也烂,价格也高,当然不好。但是在第一档次的产品批次面前,在以产品竞争为策略的公司中,多出来的那几百块其实是他们对平等竞争的尊严的维护,底线高一些的公司不屑于砍掉保险责任或者设置条款陷阱去拼价格,但为了市场竞争,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发个大招提一点点费用,市场上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保险公司。或者是觉得以前做的太过后来公司对底限开始有要求,宣布停售一些产品。
比如多重赔付,比如保额会增长的多重赔付,比如更棒的疾病分组,比如有特别疾病赔付等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保险责任,为这些责任多付出一点点钱是性价比很高的。用一个很裸的重疾(没什么特殊责任)去跟一个有各种好的责任的重疾去比拼价格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会拿消费型终身重疾跟标准型终身重疾的价格做比较,一个是除了重疾赔付责任外什么都没有,一个是赔付率100%还有一堆增值保障责任,不在一个比较层面上,也更谈不上性价比的比较。
为什么大家觉得便宜=性价比?这是一个人性的问题。
面对便宜,即便是一点点,大家都招架不住。
人人都知道拼多多质量不好,但还是抵不住诱惑觉得不买就亏了,即便已经上当很多遍,但还是觉得有可能有意外惊喜。
哪来的那么多的意外惊喜?
每一个局不都是商家设好的吗?
便宜是最容易传播的话题,只要一个东西足够便宜,先不管好不好,不管“性”,大家就会疯狂转发,曾经在电商上发生的误区,现在在保险上也赤裸裸的体现出来了。
但是买错小商品,大不了浪费一点钱,买错了保险,将来在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劳心费力深知拿不到钱。。。这种影响用什么形容比较合适呢?
作为一个理性消费者,我们想要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但“物美”是首要,“美”的基础上再讲究“价廉”,这才是优秀妈妈们的表现。
关键事项上一定要顶得住压力,要有清晰的判断,不要盲目跟风,被劈天盖地的宣传冲昏了头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