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从拆网箱开始,大量淡水鱼集中涌入市场,造成价格低于往年平均水平。此外,淡水鱼价格的低迷和去年、前年鱼价偏高,养殖户增大养殖规模不无关系,盲目增量养殖造成市场供大于求,进而导致淡水鱼价格整体陷入低迷有很大关系。元旦春节销售增量,没有让淡水鱼价格上涨,反而下跌。强大的节日内需并没有给淡水鱼养殖业带来利好,节后进入常规的销售淡季让淡水鱼养殖业雪上加霜。
供需矛盾随着天气转暖将继续加剧,产能过剩让很多养殖户只能继续投喂,鱼一旦投喂必然需要降低病害风险,出塘就需要500度日解决药残和口感。大量的池塘存量,随着天气变热开始投喂饲料,高密度养殖的鱼病爆发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安全上市养殖企业一般需要采取调水的方式,从投喂饲料开始,养殖成本就在不断增加,这样往复淡水鱼养殖企业最终只能以亏损告终。不断重复的高低走势,每一次行业洗牌,难道养殖企业不看消费端销售量的盲目养殖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国家在推进供给则结构性改革,了解市场,对接市场,根据市场大数据的分析销售量,合理变更养殖面积和养殖量现在迫在眉睫。有限的土地资源,辛苦劳作的农民,是该醒醒了,没有配额订单的养殖模式将被卷入每一波洗牌的行列。
又要到一年小龙虾销售旺季的开端,即去年小龙虾随世界杯火爆后,“虾疯狂”今年也将回归理性。原本封闭的小龙虾产业链2018年底开始被资本市场追逐,开始了新一轮放量养殖。十几年自然形成的半封闭产业链被无形中打破,两千余万亩的养殖面积给这个原本和谐的产业注入了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的阴影。各地小龙虾协会如雨后春笋,可有谁为小龙虾产业做过长远规划。小龙虾行业协会本来应该是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的民间组织,可真实的行业协会除了每年搞搞年会,在行业里从没真正意义上去指导行业发展,反而助长行业乱象,给行业里的企业平添负担。
2018年,我国淡水鱼行业因产能过剩,价格暴跌,濒临大洗牌,小龙虾产业还要继续步后尘么一旦产生蝴蝶效应,整个行业会步入低谷。2019年小龙虾盲目增加的养殖面积几乎是2018年总面积的一倍,地方政府和农民把养殖小龙虾当成增收的捷径,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月的养殖迅速增加土地种养殖收入,没人愿意听盲目养殖的风险之说。市场的需求量是农业种养殖的风向标,突破了销售量的极限,都会给种养殖企业或合作社带来灭顶之灾。盲目的流转土地,开挖的稻虾共做或轮作田,基础设施要通过几年的成本回收才能见效,农业没有一夜暴富的,需要长时间的产业积淀。农业是没有教科书式的格式化解决方案,都需要因地制宜。2018年小龙虾养殖面积基本在1400余万亩左右,产量100余万吨,销售额2600亿余元。2019年养殖面积估计超过2000万亩,安徽、江西加入了养殖面积大省的行列。从最近几天上市的小龙虾价格一路下滑可以看出,四月初小龙虾价格将回归到理性,五月份开始小龙虾销售将进入低谷。
从“虾疯狂”到受伤的龙虾,淡水鱼滞销大量存塘,最终解决方案还是要回到相对封闭产业链。市场需求量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分析,形成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做配额订单是未来农业的破冰之策。有史可鉴,当年的蒜你狠,姜你军,到后来的大蒜滞销,生姜无人问津大量积压。每一次产能过剩都是农民受伤,都是一次行业洗牌,不解决市场销售饱和量和产能之间的配额对等问题,这种资源浪费还会持续下去。丰产伤农的现实还会继续,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将是现在农业面临的最大痛点和通病。有限的土地资源,有产能过剩就有产量不足的,此消彼长,最终受害的还是农业企业和合作社。
破解市场价格低迷要利用好互联网、物联网:一 、通过跟市场端打通的智慧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养殖。流通市场原本就是养殖业的晴雨表,每个单品销量可以知道消费端的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平台做好配额养殖。这样做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盲目养殖,造成资源浪费,又可以提升养殖品质,做到优质优价。二、通过追溯体系做品牌农产品。不管东北的查干湖还是浙江的千岛湖,都是通过品牌运营住进了千家万户的心里。三产融合,让在追溯体系中快乐成长的鱼在第三产业体现更高的价值。三、食安中国的理念不再是口号,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绿色养殖被提到了新高度。老百姓日益提升的生活水平,需要一批有社会担当的养殖企业提升淡水渔业的养殖理念。
自从国内农产品进口放开,大量涌入的国外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直接或间接排挤着我国农产品销售。失去价格、品质优势盲目投入种养殖的农民最终因销售得不到保障只能放弃土地,致使土地闲置。产业链相对封闭的优势就在于,农民负责按销售端的规范种养殖,销售端按合理的利润让消费者吃上放心产品,每个环节都得到自己劳动价值的利润。国外农产品销售和种养殖企业实行对手交易,养殖企业首先要达到销售企业的种养殖标准,通过销售企业对种养殖企业的行业监管,做出最终的养殖量和养殖面积,通过订单下达来完成产销对等。种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一旦失去了销售企业的信任,种养殖过程没有按销售企业标准种养殖,那么种养殖企业就会失去对手交易的资格,从而致使不合格商品无法进入流通市场。
回归自然农法种养殖,结合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生成的大数据提高产销对等,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配额种养殖,从而增加土地收益。同时通过封闭产业链管理可以提升种养殖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合理种养殖地规划,改善养殖环境,布局产业结构。养起来,管起来,走出去,引进来。养起来,是指龙头企业制定养殖规范,带动小养殖户通过分享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提升养殖水平,在统一销售。管起来,是让销售企业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通过物联网+高校帮助养殖企业做品牌建设。在物流发达的现代产业链中,通过走出去,走进大城市,住进千家万户的心里。引进来,通过品牌鱼运营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让消费者寻根美食产地。(周辉)
中国媒体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