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国际学校,先考虑这些因素。国际学校在中国是一股新的教育力量。和传统的的教育方式有较大差别,因此吸引着许多家庭,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不过提醒家长在送孩子去国际学校之前,先考虑好下面这些因素,再理性决定是否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
以为国际学校竞争不激烈
竞争无处不在。但如果是内地的家长可能更需要调整的是那种容易传染的焦虑感。有的家长之所以给孩子选择读国际学校,就是觉得以后肯定是要出国的。但偏听偏信,说国外的教育都是玩,好像只有中国学校也会很苦很苦地做作业。真正进入这个圈子才发现,许多读国际学校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学习,而且很多小孩非常聪明。和国内的情况其实很像,你自己不努力的话,以后出国也很难跟别人的精英学生竞争。如果你是觉得读国际学校很轻松,或者只是满足于国际学校的平时课程,我觉得可能要调整一下观念。
以消费者心态对待学校
业内人士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学校的校风,不是校长决定的,而是家长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你选学校,也是在选和你相似价值观的家长群。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家长护持的。如果家长只会用食指说话,用指责的态度,用挑剔的口吻去质疑、挑战学校,而不是卷起袖子,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参与到孩子们的教学活动里去,那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学校。如果一个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是爱攀比的,那些本来很淡定的,很清醒的家长也迟早会受影响。但反过来,如果这个学校大部分的家长是不焦虑的,他们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那他们就会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甚至彼此帮助,形成一种非常和谐的共享共学的状态,那就是这个学校的最大的福气。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国际学校
相信你也已经听过不少业内人士苦口婆心的警告:选择国际教育这条小众的路,基本没有回头路,这不是一条可以轻易“试错”的路,成本很高。包括孩子的学籍问题,包括回到体制内无法适应的问题等。所以假如你的家庭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拥抱国际教育的准备,不要轻易迈出那一步,因为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忘记最终影响孩子的是家庭和家长自己
一年365天,在学校的时间最多190天;一天24个小时,在学校时间也就是8个小时。这样算起来,学校只承担了六分之一的教育任务,真正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并不是学校,而是家长自己。
我深深觉得,我们这代人做家长最大的挑战在于纠正自己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句话是“你终究会成为你最讨厌的那个人”,这句话在我30岁以后体会愈发深刻。你越讨厌什么,行为里越会反射什么。就像你最讨厌应试教育,集体主义那一套,但你就是会中邪一样把这一套价值观完整地传承下来并且对付你的下一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会儿讨厌应试教育,一会儿打着鸡血地送孩子去奥数班;一会儿培养孩子学“无用的”艺术,等孩子真要从事“无用的”艺术专业又反对了;一会儿说希望孩子的学习环境宽松,一会儿看到孩子作业少又开始嘀咕这样不出成绩怎么行。一会儿向往国际学校忌讳攀比的教育理念,一会儿又对看不到孩子的排名而焦虑惶恐。这种无时不在的精神分裂状态,真实而又普遍地存在着,其实就是功利主义的基因在骨子里,在人群里。家长心很难定,总是摇摆和纠结。
作为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勇敢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勇敢地问自己这些问题,不要停止学习,把这些问题想透了,无论在就读国际学校还是国内学校,都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
很多家长让上国际学校的孩子,国际学校大多视野开阔,教养良好,性格开朗。英语流利什么的更不必说。那么送孩子上国际学校需要注意哪些呢?深圳博纳学校在此给大家几点建议供参考:
1、尽早考虑进入国际课程系统,应该在初二和初三的时候,因为现在美国整个申请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新的申请系统推出来之后,希望学生从九年级开始就进入学习、学术方面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初二、初三就应该慎重考虑,越早转入越好。
2、尽早规划本科的申请,强烈建议不要超过高一,你应该初三结束的时候就进行咨询,到底本科怎么来申请,不要迟于高一,在高一阶段就要完成托福。
而申请美国本科,那么你高一阶段就应该完成托福的准备,如果你想申请藤校或者前15或者30,高一就要达到托福至少100分的水平,高二再准备托福就太晚了,高二因此专门去准备act、sat2这些考试。
在背景提升方面,课外活动对学生,对美国本科申请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从高一,从托福的准备,标准化考试的准备,包括课外活动准备,最迟不能迟于高一。
3、尽量不要选择没有筛选性的国际课程,你面临的风险就是孩子所处的环境不是特别好。如果转学,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
4、我希望学生要客观分析家庭,指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对未来家庭是不是要移民,学生本身的情况,比方说去美国的学生一般会建议相对来讲有比较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因为美国的社会竞争还是比较激烈,工作移民也比较困难,是不是或者考虑像加拿大、澳大利亚国家,竞争性比较小,移民可能性比较大的国家,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国家方向。
5、是关于有些学生和家长会预期,学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准备高考和准备出国。如果学生的定位是美国最好的大学,像藤校,我强烈建议不要准备高考,因为对中国学生来讲这个压力太大了,你说我的孩子可能申请美国前一百就可以,本身完全可以做得到同时准备。
因为美国大学前50的大学要sat成绩的,但是50名之后的基本上sat是可以不提供的。50名之后的很多大学托福不一定需要提供,你可以先去读语言,也是可以的。
看你的定位,如果你的定位真的是一流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同时准备普通高中的高考和国际课程是特别难。仍然建议进入到国际课程系统。
6、关于曲线救国的可能性,比方说在澳大利亚,澳洲的学生基本上不会去美国留学的,我们关注到如果去澳洲读高中,成绩很好,同时准备sat额外的考试,对于申请美国来讲,反而是一个优势,这种曲线救国线路的设计也有讲究。
现在国内新一代的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双语学校越来越多,办学质量良莠不齐。这些学校的体制、管理方式、课程以及国际化程度都与公立学校差别很大,是中国家长不熟悉的。那么家长怎样快速判断学校的质量?最便捷快速的方法就是看老师的工资,学校能提供的待遇越好,对全世界的优秀老师的吸引力就越大。其次是看生源、家长、课程以及口碑。
老师工资越高,学校质量越好
——一条秘不外传的评判标准
“老师工资越高,学校质量越好”。这几乎是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双语学校中一条秘不外传的评判标准。
中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这类学校的历史都比较短,不像我在美国所工作的学校,有一百年、两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学校从2003年前后筹备开学到现在,数量很多,理念也都类似:我要做中西合璧的教育,要用双语教学,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要让他们有适应21世纪的能力等等。
所以家长在判断和选择上,往往会觉得雾里看花,没有方向。其实,无论它用什么理念,怎么包装,看国际学校的优劣主要还是从五个方向来考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的工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资。
师资是任何一个学校,包括培训机构最重要的竞争力。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家长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而不是那所学校的最重要考量就是“老师”。那么师资如何去判断呢?都是老外,英美的老师好?别的国家的老师不好?不是这种判断法。快速又准确的办法,就是“老师的收入”。
老师也要赚钱,人往高处走,不是只讲理想。而且又从世界各地招老师,如果你招到一流的老师,那么这个老师也有很多的选择,可以去日本、可以去澳大利亚、可以去新加坡,为什么他一定要来中国呢?待遇就很关键了。越好的老师有越多流动性的可能。
有些学校在他们的官网上会把教师的待遇公开,比如上海的美国人学校,虽然只招外语籍,但他们的信息是公开,因此在上面可以查到教师待遇信息。北京双语学校,他们的信息也是公开的。这个学校招来的这个学科的老师起薪是多少,就可以了解这个学校大部分老师的起薪是什么样的水平,一下子就可以把学校判断出来。
不管学校自己说什么,“我是国际化的,我跟海外的大学有如何的关系”等等,都不如家长从正面或者是侧面了解一下“老师的收入水平”来得客观而直接。我建议可以以该地区国际学校给到外籍人士的收入做参考。如果比他们差不多,那么师资质量应该有保障。从整个市场角度,不一定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有保障的。但如果是差一个档次,那家长心中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深圳市博纳学校
0755 266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