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是哗仔!欢迎朋友们再一次回到这个有点不一样的宠物鱼专栏,我就是那个鱼和熊掌已经兼得的哗仔。
昨天,哗仔给大家分享了潮汐式过滤系统的知识,鱼友们普遍反应那个系统有点难,宁愿承认自己手残,也不愿意diy一套玩一玩。
今天,我再来个大家介绍一套稍微容易一点的鱼缸过滤系统——同程底滤系统。
就知名度而言,同程底滤的知名度远远大于潮汐式过程系统,毕竟是一套人人可以上手的系统,所以学习起来容易很多。
虽然很多朋友已经制作过同程底滤,但是还有一些新手表示看不懂网上的教程,哗仔就来用最浅显的方式给新手小白解释一下同程底滤的前世今生和实操技巧。
好了,同学们请躺好,听哗仔说说同程底滤那些事儿!
友情提示:本文适合喜欢折腾的观赏鱼玩家。预计阅读218秒。
非友情提示:哗仔所有的原创文章拒绝任何个人、公司和媒体的转载,更加拒绝那些疑似不孕不育的伪原创作者的洗稿。
鱼缸过滤系统
同程过滤系统演化史很多鱼友喜欢在鱼缸底部放一些底砂,用来衬托一下水的灵动,让鱼缸更加鲜活。
可是,底砂里很容易积攒一些粪便和食物残渣,一些不友好的细菌和真菌变有了藏匿的温床。
很久以前,就有人想到了通过在底砂里面铺设管道来活化底砂下面的水质,这种办法就是古老的“s形回路管道”,简称“s形管”。
直到现在,仍然有水族商家在销售这种管道。
但是,鱼友们渐渐发现,s形管有个尴尬的缺点——越是距离出水口远,回水效果越差。
换句话说,底砂水质差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掉。
然后不知是哪位大神,设计出了崭新的管道回路,于是,同程底滤横空出世!
此处应该有掌声!哈哈!
同程底滤最大的改进是把s形管变成了“工字管”,让所有的回水都是按照相等的距离抵达出水口。
这个设计思路太天才了,从发明难度上看,它的难度要大于潮汐式过滤的设计。
说了这么多,同程过滤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请看下面的哗仔原创画作,请坐稳了,别被吓到。
哗仔纯原创同程底滤设计草图
一幅鬼斧神工的画作!因为担心版权的问题,哗仔就自作主张亲手画了一下同程底滤的草图,希望大家不要被我的画风迷得如痴如醉。
最右侧的绿色弯头连接着水泵,也就是出水口。
图中的32个红点就是进水口。
大家发现没有,这32个红点距离出水口的距离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同程过滤这个名字中“同程”二字的由来。
上面的这张图是著名的4+1设计图,其实还有8+2的设计方案,大同小异。
就是这个设计,成功解决了底砂水质清洁程度不均匀的难题。
而且,虽然它设计起来挺麻烦,但是大家理解起来很容易,实操依赖也很容易上手,哗仔还没见过有人因为同程底滤沦为“手残党”的案例。
如果你愿意实践一下,哗仔为你提点一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同程底滤
细节决定成败!根据哗仔的经验,有三个细节是你必须要掌握的。
第一个细节——滤材是必须的。
同程底滤的本质是生化过滤系统,不是物理过滤系统。
最常见的搭配滤材是陶瓷环,们似乎也是唯一适合的鱼缸滤材。
第二个细节——底滤隔板是必须的。
同程底滤上的回水孔是很小的,如果没有隔板,大部分底砂都可以将它堵上,会让你陷入抓狂的翻缸工作中。
最便宜的底滤隔板使用普通的格栅板搭配窗纱来打造,很容易的。
第三个细节——千万别用最细的那种砂子。
鼠沙、菲律宾砂、河沙,统统不考虑!
陶粒、黑工砂、大矶砂,优先考虑。
用错了沙,你会哭的,哈哈!
最后提示鱼友一点:请买厚壁的pvc管,别买薄壁的。
哗仔的心里话:同程底滤分为“正吸”和“反冲”两种,在设计的时候,一个是连接水泵的进水口,一个是连接出水口。正吸需要一台泵,而反冲则需要两台。对于这一点,大家要心知肚明。
你与成功养鱼之间,或许只差一个哗仔的距离。
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哗仔说鱼专栏,带你明明白白玩转观赏鱼。
我看看今天有没有一位站出来打赏的英雄。凡是今天打赏哗仔的朋友,五一假期的运气一定会棒棒哒!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