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行动”发起人黄智生。黄智生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终生教授,同时也是首都医科大学大脑保护高精尖中心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4月12日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2019年ai科学前沿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智能机器人与网络自杀监控预警》的报告,第一次面向公众公开了树洞行动:利用智能机器人监控网络媒体并发布自杀监控通报,随后,组织树洞救援团根据监控通报采取自杀救助行动。
虽然人工智能网络自杀救助还停留在监测阶段,但黄智生相信,随着救助人数的增加,数据的积累会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而扩大救助的范围,提高救助的效率。他还设想成立医学人工智能关爱中心,延伸至产业、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并将其融合,最终形***工智能时代面向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产业链条。
南都:2018年4月2日,您在“医学人工智能群”提出了“树洞行动”的创意,这是一个怎样的创意?
黄智生:发起“树洞行动”,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媒体中发现高风险自杀人群并进行救助。树洞机器人(001号)于2018年7月25日正式上线,同日,树洞行动救援团成立。
南都:为什么想到用人工智能进行自杀救助?
黄智生:在现代社会,抑郁症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杀自残。许多年轻人通过网络媒体,比如说微博来表达自杀情绪,这就为采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实行自杀救助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计算机可以实现24小时监控,自动计算自杀风险并生成监控通报。
南都:2018年7月25日,树洞机器人正式上线。它的运作机制是什么?
黄智生:树洞机器人采用知识图谱技术,每天从数以千计的微博信息中筛选出大约10条信息,生成自杀监控通报,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数据汇总、自杀风险分析到形成监控通报的全自动化。我只需把树洞监控通报复制到微信群里就可以了。
南都:树洞机器人如何与人工一起协作
黄智生:目前,树洞行动救援团有260人,根据树洞机器人发布的监控通报在网络上开展自杀救助行动。针对救助对象,救援团通常会成立一个救援小组,其中有包括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两三位专家、三位自愿者,有时还会加上被救援者的家属或朋友。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救援小组需要同被救援者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
南都:第一次救援是在什么时候?
黄智生:2018年4月28日。那时树洞机器人还没有研发出来,完全靠人工分析数据。当时心情有些忐忑,一方面是没有任何自杀救援的经验, 另一方面是不清楚微信群里面的几百位学者将会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纯公益的项目。
那天,武汉研发团队采集树洞数据时发现一位女孩想在“五一节”自杀。我在群里呼吁树洞救援,几百人同时行动解读女孩发布的公开微博信息,发现了她前男友的手机号码,又联系到了她所在的大学及其学院。我们发现她是由于感情原因想自杀,而且说过“从来没有人给她送过花”,于是就委托她的学院书记每周送花给她。后来,几位救援队员同她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了好朋友,不断地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南都:她的情况好转了吗?
黄智生:救援只让她多活了47天。2018年6月17日深夜,她永远地离开了。当天下午三点,她还跟学院书记说已经康复要回去上课。晚上七点,她发了一条微博,上面写着“bye bye”。我们都以为这是她在向之前的自己告别,是积极的信号。这个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决不能忽视患者任何微小的心情变化,要善于解读她痛苦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有效地阻止自杀。
南都: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吗?
黄智生:我们正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心理疏导,进行对话分析。但是要把握患者细微的心情变化以及不肯说出来的内心秘密,对于人工智能也是巨大的挑战。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来说都非常困难,现在还不能指望计算机超越人的智慧做得更好。
南都:树洞机器人对自杀风险的判别准确率是多少?会不会出现错判和漏判的情况?
黄智生:目前,树洞机器人对自杀风险的判别准确率在82%, 但这并不构成真正的问题, 因为最终决定是否要去救某一个人的是救援队员,他们会对进一步的判别。当然, 也可能会漏判,但这也构不成真正的问题, 因为即便是那些已经被发现的高风险自杀者,我们也无法做到每个人都去救。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这个高科技支撑的公益事业之中,等到有能力救助所有被发现的高风险自杀者之后,漏判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南都:截至目前,树洞行动的救助人数是多少
黄智生:自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我们已对超过760人(次)进行了网络自杀救助,其中超过320人(次)获得了有效救助。
南都:随着救助人数的增加,相关数据的积累是否能促进树洞机器人的技术迭代?
黄智生:“树洞行动”的实施结果证明了人工智能用于精神健康方面的技术优势,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未来,树洞机器人有可能扩散到微博上的成百上千个树洞中,也能应用在多种社交媒体中,实现全网全时段的网络自杀救助的智能化监控。这不仅有利于发现高风险自杀人群,还能够发现抑郁症人群,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提供精神健康的救助。
南都:医学人工智能群是由您倡议发起的,当时的契机是什么?
黄智生:人工智能是一个工程应用学科,医疗和健康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所以, 医学人工智能最先进入我们的视线。2012年,我们同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研究;2016年,组织创建了医学人工智能微信群。目前,医学人工智能系列群有7个,由大概2300人的科学研究人员组成。
南都: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最前沿是什么?
黄智生:比较成熟的应用就是使用深度学习的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处理和识别。 同时,我们也开展了医学知识图谱技术的研究,包括乳腺癌、抑郁症、川崎病知识图谱等。 采用医学概念术语集和医学本体来处理电子病历,实现医疗数据的互操作,也成为了医学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驱动之一。
南都:听说您计划筹备成立医学人工智能关爱中心,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黄智生:医学人工智能关爱中心具备产学研综合功能。在科研方面,主要是开展心理疏导陪聊机器人的理论模型研究、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等研究;在教育方面,培训网络心理疏导师,、医学人工智能基础人才, 面向患者家属普及抑郁症与精神健康的基础知识。未来,人工智能自杀救援有望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
南都:有些人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引发贫富、阶级的进一步分化等社会问题和冲突,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具人文关怀?
黄智生:人工智能伦理学问题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比如说,树洞救援行动要充分考虑保护个人隐私,不能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骚扰。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导流到弱势群体那边,让他们充分受益。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要优先考虑为弱势群体服务,包括抑郁症群体、老年病群体、儿童心理辅导和基础教育等。这些都应该从政府层面上充分重视起来。
采写:南都实习生韩晓丹 记者冯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