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踏青,拔笋成了全家老小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于是,餐桌上一盆盆春笋,满嘴春天的味道,好吃得停不下来~
但是医生却提醒我们:春笋好吃也要适量!每年这个季节,各大医院接诊的因食用春笋诱发疾病的病人明显增多,部分病人甚至直接吃出了胃出血!
“真没想到吃个春笋居然会胃出血,幸亏治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家住诸暨枫桥镇的王先生心有余悸地说。
原来,前几天,45岁的王先生突然肠胃不适,接着出现黑便,急忙到诸暨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经查为胃溃疡和胃出血。王先生告诉我们,他家屋后有个竹园,这段时间正是春笋最好吃的时候,他又特别喜欢吃笋,天天吃,没想到竟吃出了胃出血。
诸暨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钟海平副主任说,王先生以往有胃炎病史,这次胃出血完全是因为过量食用春笋引起的。因为笋中有难溶性成分,如草酸和鞣酸,食用过量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特别是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过量食用后,会造成胃粘膜保护屏障作用减弱,笋中的大量粗纤维难以消化,严重的会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因此,这类患者应该少吃或者不吃春笋。
这五类人少吃春笋
1.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少吃
平时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胃痛、胃不适的人,或者已经检查出患有胃肠疾病的患者,要少吃,每次尝尝鲜就可以了。
2.肝硬化者,尤其是食道静脉曲张者,最好不吃,因为春笋中的大量粗纤维很容易擦伤腹壁或消化道,引起患者大出血。
3.结石病人不宜多吃
春笋中的草酸容易和体内的钙形成草酸钙,容易加重结石患者病情,因此,尿道、肾、胆结石患者应少吃。
4.老年人和儿童,以及大病初愈的患者,由于消化功能不好,所以尽量少吃笋。
5.过敏体质者——如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不宜多吃。春笋属于发物,是过敏体质者的禁忌,一吃有反应的,应马上停止,但如果吃了没有反应,可以适当少吃一点。
钟海平主任还提醒大家:即便没有胃肠道或其他基础性疾病的市民,也不要过量食用春笋。即便想吃,吃的量不宜过多、过频,要细嚼慢咽。同时春笋不要空腹吃,在吃春笋前,吃几口饭或喝口汤都可以有效降低春笋对胃黏膜的刺激,其次,吃完春笋后不要马上吃生冷的食物,避免诱发肠胃不适。
春笋虽美味,但也要控制好量!可不要因为一时贪嘴而伤了身体,毕竟健康是最重要滴!
清明时节,除了春笋别贪嘴多吃,养生方面又有什么讲究呢?
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
饮食要“清”
味道宜“淡”,要少油、少盐、少糖;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种要“素”,吃的内容相对偏素一点,多吃时令果蔬,少吃大鱼大肉,建议“两多一少”。
一是多吃祛湿的食物。可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大枣、芡实、薏米仁等。
二是多吃调理肝气、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食物。“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韭菜、银耳、大枣等。
三是少吃“生发”的食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如果肝气过旺,容易对脾胃造成影响,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不宜过量进食竹笋、羊肉、鸡、海鱼、虾蟹类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更要忌食。
起居有“律”
春天重在生发,需遵循节气特点调整睡眠,夜卧早起。夜晚11点后是肝脏休息调养时间,此时一定要进入睡眠,静卧养肝养生。早晨7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清明节前后,气候变化多端,要注意保暖,适当“春捂”,可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有效预防感冒。另外,特别要注意预防这个季节容易发生的疾病,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病。
运动宜“缓”
春季是运动健身的最佳季节,但不宜太过激烈。可选择瑜伽、健走、慢跑、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伸懒腰、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同时,外出踏青、登山、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消除眼睛疲劳,还能保持颈椎、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
心情要“畅”
春季,人们的情绪容易抑郁,特别是在清明前后,要注意避免过于悲伤,导致情志抑郁;同时也要保持心情舒畅,以防肝气太过。
清明是祭祀先祖的节日,又值春天发陈的时令,人们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可在郊外聚会野餐,踏青游玩,让不良的情绪得到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