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忧虑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流于形式的现象,很多“合而不作”或为“凑数而合”被当成了一种脱贫任务完成形式,合作社不真实,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了套取国家补贴的平台,成了少数人的“唐僧肉”!
农民专业合作社,顾名思义:主体是农民、模式是合作、实质要专业,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专业合作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体现的是农民的专业性和互助性,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
合作社有几种类型:乡村精英承包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 、集体经济依托型 、政府部门引导型 。东北黑土地平原和农业大省的平原地带,以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较多,其它我国广大山区农村,因土地集聚度低,人均耕地交少且条块分散,目前一般都是以乡村精英承包型和政府部门引导型为主。
图片来自网络
成立合作社容易,短期见效比较难,合作社能够持续生产运行、稳健长期发展并产生效益,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
一,合作社必须是特色农业,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合作社的产品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都必须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历史口碑,都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换言之一定是本地的拳头产品,只是因为原来分布于各家各户自产自销,缺乏产业整合和标准体系建设,不能形成产业集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很多具备独有地域属性的特色山货、特色农产品,是很适合走合作社的道路的。这方面,全国一些地方已探索出了成功的合作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出了一批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比如云南梯田红米,湖北房县的花菇,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猕猴桃,内蒙古兴安盟巴彦呼舒镇的哈日道卜沙漠大米等。
图片来自网络
但同时在一些地方,在没有特色资源禀赋的情况下也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有的是所谓的“能人”牵头成立,有的是“拉郎配”式的农民草台班子的组合,这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推动力量在作用。这些合作社有的是挂一块牌子,整合几块地就算完工;有的是以轰轰烈烈开始,以快速落寞萧条结束。
笔者曾因工作关系,想找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结果就遇到部分以上情况,很多合作社农民自己就说不清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成败好像无所谓,他们觉得上面有要求,国家有补助,成立合作社眼前对自己至少没有坏处。显然合作社国家都是投入了相应的配套扶持资金的,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即浪费了资源,又打击了农民对种地的信心。
二,合作社必须是以农民主动合作意愿为主,以政府扶持推动为辅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农民还必须有主动合作的组织意愿,政府适时出面引导推动,才可以水到渠成,成功的几率比较大。
农民有自主意愿,有政府给予的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有提供的真实案例,使农民看到成立合作社自己的收入能够增加,腰包能够鼓起来,这样他们才有干劲,合作社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才能体现合作社的目的,合作社才有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
图片来自网络
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地区基层政府或村集体既不本地产业实际,也不尊重农民意愿,引进一些商业资本下乡,或是不了解农村产业的企业进行合作,急于求成替农民做主,结果是:有的企业持续投入却无法产出利润,坚持不下去了,落了个“花钱走人”的结局;有的商业资本只是到农村圈地,套取国家扶持资金,资金到手后就宣布合作社破产。
可见,成立真正的合作社且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既要尊重市场和农民的意愿,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片面的政绩观。
三,合作社必须具备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持续经营的能力首先,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应该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有产品定位、有运营方法、有发展规划和方向。这样才可以对资金投入,人员配置和分工有个科学合理的系统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发展期间的波折和风险,才不会出现虎头蛇尾式的“一锤子买卖”。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要保证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民都享有监督权和平等的决策权。在实际运作当中,因农民资金投入较少,真正的决策往往掌握在决策层当中,农民缺少足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致使内部管理缺乏活力,农民和农业合作社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收益关系,这对于保障农业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成立合作社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以保证其具备持续运营的能力。
国家近几年来解决三农问题首先是从农民能直接看得到、摸得着的建房子修路开始,先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直白说,就是要房给房、要路修路,国家直接花钱来解决,短期内先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再说。但农村要振兴,仅仅靠建一片房子、修几条路、改造一批厕所是远远不够的,最终出路还是要发展农业产业,靠产业来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益尝试和有效路径,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和扶持资金,不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求真务实,尊重资源禀赋和农民意愿,探索出适合各地自身条件的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打好长期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