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陶吧陶泥用优质超细陶土粉

2019/2/3 6:58:42发布86次查看
  • 材质:软陶
  • 品牌:神华
  • 提供加工定制:
  • 产品编号:
  • 形状:粉状
  • 规格:
  • 颜色:淡黄色

原料采自本地太行山已经延续使用近千年的陶瓷生产料坑。适合制作陶器,瓷器。本陶土粉细度可以达到400目。
包装:25公斤编织袋
产地: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柏山村
论文:博爱柏山缸历史考察
——以柏山窑神庙碑刻为中心                                 
程   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所  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明清以来,博爱柏山村所生产的柏山缸远近闻名。大约明万历年间,柏山缸开始烧制,有清一代得到相当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日本侵占博爱给柏山缸的生产以致命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柏山缸几度兴衰,目前处于停烧状态。通过对其历史的考察,揭示其兴衰的过程,以期引起对这一民间手工技艺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博爱,柏山缸,历史考察
明清以来,博爱柏山村所生产的柏山缸远近闻名,博爱的商业民谣曾有“许良竹竿上庄姜,期城黑矾柏山缸”的说法。大约明万历年间,柏山缸开始烧制,有清一代得到相当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日本侵占博爱给柏山缸的生产以致命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柏山缸几度兴衰,目前处于停烧状态,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通过对其历史的考察,揭示其兴衰的过程,以期引起对这一民间手工技艺保护的重视。
一、柏山瓷的制作与衰落
博爱柏山村位于博爱城北6公里处,东、北、西三面环山,处于太行山南麓,面积1.5平方公里,8200多口人。柏山村历史悠久,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由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卷26《金石志》记载东方朔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①]【1】推知,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里已有居民在此休养生息。
柏山村三面环山,常年靠天吃饭,有“旱柏山”之称。柏山居民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昔日完全依靠其支柱产业——制缸业使然。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不怕天旱,只要轮转”,就是说,天旱会影响庄稼收获,影响生活,但只要制作缸的盘轮一直转动,制缸不停,收入就有保障,衣食就会无忧。柏山村北面紧靠太行山余脉柏山,周围盛产高岭土,东北面和西北面分别有煤矿和硫磺矿,这就为瓷器的烧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柏山瓷也称清化瓷,烧造时间缺乏明确的记载,但考古资料显示其始于宋衰于明。“清化瓷窑遗址位于柏山村东北300米处,窑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为10万平方米左右。该窑址面积大,堆积层丰富,达3米许。瓷窑皆建造在山洼两侧的土坡上,堆积层内有大量的多色瓷片、窑具、烧土,另有两处半边窑灶,直径为2.7米。”[2](p564-565)
《焦作市文物志》也曾记载:清化瓷窑遗址,又名“柏山瓷窑”,位于博爱县城北偏东13公里处的柏山镇柏山村东北角。面积约l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许。瓷窑皆建造在山洼两测的土坡上。堆积层内有大量的瓷片、窑具、烧土等。另有两处半边窑灶,直径为2.7米。1979年曾在此采集到的窑具有垫柱、垫环、器托、轮盘等。瓷器有规格不等的碗、盘、碟、缸、壶、盒、樽、枕等。以白瓷为主,多饰花卉图案,有莲瓣、牡丹、菊、草等。釉色有天蓝、深蓝、豆绿、淡黄,亦有少量的黄绿窑变色片。器物细腻精美,色泽光滑、鲜艳,食用器物胎质较薄。采集到的瓷器中有完整的“风花雪月”四系瓶1个,高25厘米,敞口,口沿外折束颈,颈部有对称四系,溜肩鼓腹、圈足,上体施白釉。整体造型小巧玲珑,胎质坚硬,釉色古朴典雅,字体潇洒。据瓷窑形式和出土器物看,此窑应建于宋代,衰于明代,为研究清化瓷窑的兴衰以及宋代烧瓷技术提供了依据。[②][3](p65)
据调查,数年前,焦作市文物队的杨贵金先生曾在柏山村北的东沟一带发现了宋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白色瓷片。此外,文物部门还发现了元代的瓷窑遗址,当时生产的也是白色瓷器;就其出土的瓷片而言,柏山所产器物主要是瓷碗。产品以白釉居多,还有酱釉和黑釉。其生产的白釉器与修武当阳峪窑和鹤壁集窑的特征一致,同属磁州窑系的产品。
明代初年,柏山的陶瓷生产规模较大,在河南的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金元时期,河南陶瓷生产由巅峰逐渐跌落。明代以后,由于瓷业重心南移,朝廷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因而北方的许多窑业遂一蹶不振,不过,全国各地的民窑却相继建立,河南陶瓷业的民间窑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明代在河南各地建立民窑烧制瓷器的有:许州窑(在今许昌)、怀庆窑(在今沁阳)、河内窑(在今沁阳)、陕州窑(在今陕县)、清丰窑(在今清丰)、蔚氏窑(在今尉氏)、桃花店窑(在今鲁山)、淇县窑(在今朝歌镇)、清化窑(在今博爱)、新安窑(在今新安)、钧州窑(在今禹县)等。这些民窑址中,规模较大者有清化窑、桃花店窑、钧州窑。不过,伴随着柏山缸的烧制,柏山的瓷器生产逐渐萎缩以至于衰落。
二、柏山缸的兴起与发展
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柏山缸开始制作,有清一代柏山缸得到相当的发展。柏山缸遂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当地的知名产品。
明万历以前,柏山的瓷器生产居主体地位,但柏山村有人就开始尝试烧陶缸,起初仅供自用,烧出来的颜色格外鲜艳,质量很高,有许多人抢买,于是渐渐改烧白瓷为陶缸。而且陶缸的制作规模由小到大,最终取代了瓷器生产。
相传,明万历六年(1579年)前后,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聘请缸匠学习制缸技术,首创制缸业,其地址就在柏山阎王堂后面的许窑院,原名为碗窑院。窑院由窑洞、缸窑、院场组成。一个窑院就是一窑户。窑洞放置盘轮,用以制作缸胚;缸窑用以烧制陶缸;院场用以存放缸胚和成品缸。一窑院一般有一盘轮或二盘轮,最多有三盘轮。经过数年的学习,制缸技术得以巩固、提高,产品深受欢迎,缸的制作遂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先在东沟刘氏家中传授。当时烧缸的只有三家,十盘轮,技术不外传,规模不大。由此推测,柏山制缸的历史在430年左右。
柏山缸夏季盛水不臭,阴天存物不潮,储粮不霉变,腌菜不回味,不渗水,不漏油,而且质地坚实、清脆,品种齐全,大小高低适中,所以在社会上供不应求,因此,原先制作瓷碗的窑院纷纷转作制缸。制缸遂成为支柱产业。
清初,柏山的制缸业也有相当的规模。顺治十七年(1660年)《怀庆府志》记载:“瓷,河内、修武俱有”。[4](卷4《田赋·物产》)修武瓷当指以当阳峪瓷器为代表的修武、焦作一带的瓷器,而河内瓷就是指清化瓷,具体而言,就是柏山瓷。据说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扩大生产,在其窑院内开始雇用工人,技术从此传开,逐渐发展到六十多家,二百五十多个工人。

焦作市神华科技有限公司
许向前
18603911266
柏山矿部路4号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