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
根据《管理办法》(令第27,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第四十九的规定,产品包括剂、器械(含生物指示物、化学指示物和物品包装物)、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用品。
产品生产类别分类目录
一、 剂
(一) 粉剂剂。
(二) 片剂剂。
(三) 颗粒剂剂。
(四) 液体剂。
(五) 剂剂。
(六) 凝胶剂。
对于有净化要求的,在相应类别后注明“(净化)”。
二、 器械
三、 卫生用品
(一) 卫生巾、卫生护垫。
(二) 卫生栓(内置棉条)。
(三) 尿裤。
(四) 尿布(垫、纸)。
(五) 隔尿垫。
(六) 湿巾、卫生湿巾。
(七) 抗(抑)菌制剂(栓剂、皂剂除外)(注明具体剂型)。
(八) 隐形眼镜护理液。
(九) 隐形眼镜保存液。
(十) 隐形眼镜清洁剂。
(十一) 纸巾(纸)。
(十二) 卫生棉(棒、签、球)。
(十三) 化妆棉(纸、巾)。
(十四) 手(指)套。
(十五) 纸质餐饮具。
如何申请消字
消字产品的申报程序是由申报单位向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即可。
消字申请流程周期:
1. 评审;
2. 签订合同、缴纳预付金;
3. 提供相关材料(起草人复印件、样品、营业执照复印件);
4. 资料整理申报;
5. 省级部门初审;
6. 审核一次性通过;
7. 缴纳尾款。
两个月的申报周期,申报资料准备齐全,审核一次性通过,避免二次申报/重复申报。
经常坐在办公司的电脑族,看书、上网、查资料....用眼过度已成为普遍现象,选择正确的眼水,带有“消字”的眼水,就一定是眼“”水吗?
但是,消费者也许很难想到,小小一瓶眼水,不但有可能达不到效果,反而把眼睛"治"出病来。记者采访发现,眼水不仅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滴眼液产品的批准文也同样叫人看不清楚,有"国准字"、" 消字"和"健用字"等。批准文的混乱,给滴眼液的使用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在的几家知名店、商场,记者看到,眼水从品种到价格都是千差万别。仅针对青光眼、白内障、麦粒肿、慢性结膜等的产品就多达二十几种。另外,还有隐形眼镜滴眼液等各种护理品,或用于平时眼睛护理的营养滴眼液。同时,价格也由功能的不同,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记者走访后发现,眼水、滴眼液不仅价格差别巨大,产品批准文也同样是五花八门。目前,消费者在购买滴眼液时,经常会在产品包装上发现"国准字×××××",或"×卫消证字(200×)第×× ××"、"×卫消备字(200×)第×××××"的审。多数人不知其中差别,容易混淆,结果把"消字"产品当使用。
但是记者注意到,各个店、眼镜店向顾客推荐时,大多避开是" 消字"还是"国准字"滴眼液的问题。一位销售人员表示,一般消费者购买滴眼液,大多只问牌子和价格,很少关心具体功能和其他认证信息。而目前在市场上,"消字"和"国准字"约各占一半,不过许多牌子新到的货多是"国准字"的,"消字"滴眼液将慢慢退出市场。
实际上,"准字"和"消字"有着本质的差别,后者仅属于卫生用品范畴,而前者才是真正具备的品。权威人士称:"消字产品属于卫生用品范畴,仅有功能,根本不具备其他作用。只有准字产品,才具有针对性的功能。以滴眼液产品为例,很多消字产品大肆鼓吹其、,加上店促销员为了追求消字 产品的高利润,大力向消费者推荐。消费者受迷惑使用后,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引起失明。"
据媒体报道,"消字"产品的许可证发放与管理,仅由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门槛"相对较低;而"准字"则只能经食品品监督审批,并且要经过理、病理、测试和临床验证等一系列环节,在确保安全有效的情况下才可能批准,整个过程通常需数年以上。此外,在工艺上,两者的生产条件也有天壤之别。
正是由于"消字"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于2005年5月下发《关于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和《关于调整产品监管与卫生许可范围的通知》。文件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新生产的此类眼部护理产品不得再以"消字"销售。但在很多店,"消字"的产品仍然随处可见,《羊城晚报》的记者调查显示,市场上一些" 消字" 滴眼产品仍在大肆鼓吹其、。如,一种宣传适用于白内障,老花眼,青光眼,结膜充血,青少年近视、远视、假性近视及散光引起视力下降的滴眼液,其批准文竟是"消字"。另外,许多"消字" 的滴眼液批准文标示也相当混乱。在一些产品上,只标有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而没有产品的批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