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家庭磨坊,工人是妇女和孩子,男人是很少光临磨坊的。最轻佻的男人,定都也就是逗留在磨坊门口,装着无事徜徉,图谋一睹卸磨归去的靓女风采。别说,从磨坊出来的少妇,蒙上一层面粉,恰如搽了薄粉,为面庞增加了白皙,煞是好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孩子10岁开始推磨比比皆是。近年见有人说昔日的孩子放学之后,好像只有嬉戏,童年充满了欢乐,其实大谬不然。那是有“进项”的人家,可以到粮店里买成品粮,没钱的人家得自己推,哪个孩子不打怯?推不多时候就头昏眼花,让大人扶出了磨房,好长时间找不到东西南北。
街里的磨坊多在胡同口的“闲房子”里,由热心社会的公益人士独资或者集资建成,一段时间之后,也由他们找人錾磨(即加深纹理),很像乡村中村口的碾,都是社会和谐的载体。人们拿了粮食来,轮流用磨,没人收费,也无人管理,你推我让,谁急着下锅,谁就先用,用完了看下一家加工什么粮食,如果跟自家相同,决没人打扫磨底;相反,则打扫得干干净净,予人方便,以免混淆。久之,这磨、这碾都不知道谁家的了,成为一种公共设施。
当然,后来磨坊主应运而生,商家不会忽略这一商机,民以食为天嘛,每条马路上都涌现了粮店。前店后厂,柜台上各种五谷杂粮,各色精粗面粉任客挑选,后面则是作坊,磨在工人的汗水中转动。再后来就出现了磨面机,烟台人叫“钢磨”。
商丘市百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0370 29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