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不爱哭、不爱闹毫无攻击性的孩子最可怕,王蓝心理老师有哪些呢?

2019/1/9 10:36:00发布97次查看
 在心理学家眼里,
孩子们的攻击行为也许没那么糟糕,
为什么?
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孩子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很多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其他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于是就采取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攻击。
攻击性是孩子原始生命力的表达,是活力的源泉。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几乎没有呈现攻击性,这才是可怕的事情,说明生命力被某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压抑了。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的爱越有信心,越会想尽办法干些“坏事儿”,比如抓咬父母、父母哄睡偏偏不睡等。
在攻击过程中,婴儿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把父母“玩坏了”,因为婴儿不知道自己的力气其实很小,伤害不了成年人。如果被攻击的父母表现得很“结实”,受攻击了也没事儿,照样以满满的爱回应婴儿,婴儿就会感到放心,很有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也构筑了婴儿的自我意象:我伸展自己的能量,不会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欢迎我尽情绽放自己,我是结实的,不会轻易受挫折伤害。
如果婴儿的原始生命力被母亲知觉为“美好”,那么随着心理的逐渐发育整合,孩子自然会用更顺畅、更易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原始能量。
比如进行体育运动、热情地帮助他人、有力量地捍卫自己的界限和利益、保持丰盛的创造力、该出手时不手软、用不含敌意而又坚定的智慧来处理冲突,等等。
挫折是引起孩子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尝试、努力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性行为。比如,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孩子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性行为对付侵犯者。
当孩子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权力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孩子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使同伴惧怕,就成了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渠道。
长期得不到关注也会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比如,有的孩子通过制造麻烦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孩子的原始生命力被母亲知觉为“坏的”,孩子将会用越来越坏的方式来表达它。比如莫名其妙地攻击他人、该捍卫自己的时候又可能过于怯弱退缩、咬指甲咬到出血……这些都是原始生命力没有被母亲祝福的结果。
中国男人普遍缺乏“男人味”,为啥呢?就是不敢伸展自己的原始活力,活得束手束脚,做事情中规中矩,自然没有雄性魅力。
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这其实并不是糟糕的结果,因为能攻击,代表着这个孩子依然渴望触碰世界,依然渴望修复链接,只是自己被拒绝的羞耻、恐惧等情绪控制,才使得攻击性的呈现形式不那么“合理”。
通常,人们以为轻松适应新环境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但事实证明,那些顺从的孩子后来表现出长期的、更难以修复的心理问题。反而是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得到比较好的照料后,心理状态恢复如常。
为什么会如此?当环境突变,熟悉安全的环境断裂了,孩子感觉到被剥夺,内心无助,于是发展出反社会倾向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孩子在试图补偿自己被剥夺的、断裂的感觉,是在向养育者发出求救信号,期望被更好地对待。
有症状的儿童至少还相信环境有变好的可能性。而对于新环境过度顺从、轻松适应的儿童,则可能遭遇内心的绝望,不再相信环境会变好,觉得自己无法争取得到更好的对待。这样的孩子,心理问题自然更严重。
所以,父母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切忌评判“你是错的”,而是尽可能允许孩子在家里主动地、有意识地表达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攻击行为被严厉制止,可能发生的更糟糕的情况是攻击性转向自身。
攻击性转向自身,轻一些的表现如咬指甲等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咬指甲,有一个特别简单的疗愈方法。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宝贝,你想咬指甲的时候就打妈妈。”这样,孩子转向自身的攻击性再次流动到母亲身上,只需要一两次,孩子就会停止咬指甲。
攻击性转向自身,还有更严重的表现是重度抑郁自我封闭,最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广州王蓝心理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13360031881

该用户其它信息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 Prod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