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浪费极为严重,利用效率仍然很低。因此,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也是最科学、最经济的战略选择。
1,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整合,实现科技节水。目前我国在研发中仍过分重视单项技术而忽视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例如,节水技术中仅注重节水灌溉技术,忽视农艺技术等,虽然灌溉实现了节水,但是作物产量受到影响。再如,我们往往注重喷灌等设施的研发,忽视了对田间布局、深层渗漏等问题的研究,极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影响作物种植。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技术创新,整合多学科力量,发展系统性节水技术,形成整体优势,真正达到节水、高产、生态的要求。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水。农业用水与农业生产结构密切相关,小麦、水稻都属于高耗水作物,以同样的土地和水资源,生产饲用作物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5倍,蛋白质多4—8倍。另外,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粮食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肉蛋奶类消费不断上涨。因此,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适当增加饲料粮的生产。这样既可以适应人们日益变化的膳食消费结构,又可以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节水。
2,大力完善农业节水工程,实现工程节水。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依然是十分重要且有效的节水途径。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达9.52亿亩,其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07亿亩。节水灌溉一方面节约了水资源,2000年以来,我国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20立方米下降到361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2。另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加,采用节水灌溉措施亩均增产粮食 10%—40%。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渠系配套工程,减少农田水资源消耗。
注:该新闻转载于灌溉网,来源:中安在线-江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