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漫画”的名称还未被正式使用,多数仍被称为“讽喻画”、“寓意画”等,但这并不影响漫画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俄事警闻》、《时事画报》等漫画报刊作为这些漫画的“根据地”,从揭露列强的侵略行径到抨击清政府的卖国;从讽刺官场的虚伪腐败到针对民间的封建迷信,都有好的作品予以体现。如《时局全图》、《看尽世人梦未醒》等漫画便直指问题关键,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五四运动中出现一些革命群众绘制的漫画传单,如《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等,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漫画家的作品,有《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沈泊尘)、《民气一致之效果》(马星弛)等。但杜宇的《国耻画谱》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家的个人画集。1918年沈泊尘创办的《上海泼克》,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漫画刊物,其中的《虽不中亦不远矣》一画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鲁迅于五四运动前夕在《新青年》上已经提出讽刺画应针砭社会的锢疾,指出确当的方向,引导社会等立论鲜明的漫画理论。
漫画既是讽刺与幽默的艺术,也是悖缪和逆向思维的艺术,漫画的艺术特点是,它以丑的形态开始,却已获得美的愉悦结束,因此也有人称漫画为审丑艺术。众所周知,美与丑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又可以互为转化。生活中的丑和艺术中的丑是不同的概念和本质上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邪恶的思想和丑陋的行为总是隐藏在美的形态中,俗话称之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丑暴露无遗时,人们就会对其美丽的外表产生厌恶之感,因此美转化为丑。反之,艺术的丑是艺术家通过对事物主体进行艺术加工和刻画,以丑的形态出现,人们对这种丑的形态加以分析和判断,通过对丑的否定而达到对美的肯定,因此,产生漫画艺术的审美情趣。
对于漫画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其一,突出构思、概括性强、画面简洁的简笔画;其二,注重艺术、叙事性强、刻画入微的繁画。前者在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作者敏捷的思维和哲学的理念,通过简洁的画面表达出明确的主题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后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强化了视觉艺术效果,艺术含量高,体现了作者的思想睿智和扎实绘画功底,营造一种非现实的虚拟场景,引起人们的欣赏趣味,并从中体会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结果却是殊途同归。最终目的是达到漫画特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