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熙通宝如何分辨真假
重熙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于辽国兴宗皇帝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铸造。小平钱,文字粗糙,今已不多见。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1032—1055年)所铸。“重熙通宝”四字隶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4厘米,重2.7~3.4克。重熙钱传世稍丰,且不断有小批量出土.已见版式较多,钱文有大字、小字之别,“通”字又有“隶通”(走之从“?”)“楷通”(走之从“辶”)之分。其间“隶通”较少,大字钱尤少。重熙通宝的铸行是辽钱史上一座分水岭:重熙前出钱甚少,此后辽钱便逐代丰富起来。币值稳定,“斗粟六钱”。
另有一种和部版式风格差不多的光绪通宝,文字写法完全一样,只是比部版式小,姑且称作“仿部版式”,直径2.2厘米,厚0.12厘米,重3克左右。我认为这种钱就是《云南货币简史》中所谓的“严官钱”。背数字式。这种钱明显的特征就是背面穿孔上面有一个横写的数字。据日版《光绪通宝钱谱》记载,从“一到十”都有。我初得到一枚背面是数字“五”的光绪通宝(图5、6),因为这种钱品相都不是太好,加上钱币知识贫乏,以为是流铜,后来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要横着看,原来是“五”。这种钱直径2.42厘米,厚0.1厘米,重2.7克。后来又从别人挑剩的十多枚铜钱中得到一枚背面是“六”的(图7)。
重熙通宝折十,既然在收藏行业中,只要历史意义和价值比较大的,未来投资潜力和空间就会十分不错,而重熙通宝就是这样的存在,当然值得收藏。不过需要提醒,在真正投资收藏之前,你必须要了解清楚到底这一款钱币它的真伪鉴别有什么讲究,到底它的收藏价格受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去系统把握,所有这些都落实到位了,后期的投资过程才不会遇到大问题。
前期铸造的光绪通宝,继承了从嘉庆以来小平钱的风格,除“光绪”二字外,其他都与宝云局铸造的直径2.53厘米、重3.7克的同治通宝一致,从背面来看简直一模一样,根本无法分清是同治通宝还是光绪通宝。这种光绪通宝“通”字为方头、双点通,铸工粗糙,书法拙劣,“绪”字尤其难看,主要有两种版式,“光绪”二字写法略有差别,直径和同治一样——2.53厘米,一枚(图1、2)厚0.1厘米,重3.5克;另一枚(图3)厚0.13厘米,重4.2克。从数量来看,应该是比较少的。
重熙通宝在那里能直接交易
重熙通宝价格,除以上两种稍大一点的光绪通宝外,宝云局还铸造了相对来说比较多的部版式光绪通宝(图4),它和《故宫清钱谱》里面宝云局的光绪通宝一样。特点是“通”为方头、单点通,方头上长下短,背面的满文“云”起笔直,后一捺向下有明显的折笔。这种钱直径2.45厘米,厚0.14厘米,重4克。这种钱版式单一,但有趣味品存在,背面满文略有移位,网上已见多枚。
2010年夏,好友在东北偶得罐古钱,挑得枚“重熙通宝”(如图1、图2)钱,锈色斑驳入骨字体深俊豪放风格庄重古朴,开门见山之品。令见者无不称奇,惊叹又一枚辽代珍钱问世。近些年,随着钱币出土量的增多,辽钱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关于辽代货币的窖藏发掘、年略、文字释读以及对辽钱铸造探讨目前钱币学界业已取得颇大成果使辽代钱币不断形成体系。
公元1644年,清军攻入关内,清爱新觉罗·福临至扬州,即皇帝位,改元重熙,成为清世祖。在扬州设铸钱局铸钱,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钱局,并铸“顺冶通宝”。在清军刚入关时,允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重熙年间对制钱成分有明确规定,即铜七成,白铅(锌)三成,为合金,称之为“黄铜”,一千铜钱称为一串,年铸一万二千串称为一卯即每开一期的额定数称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铸数称为“加卯”。
古董古玩,古玩拍卖,艺术品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