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性能:(只说其一,与大家关系密切的) 0.2c放电:以0.2c放电至终止电压,放电时间应不小于5h。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鉴定氢电容量,是按照0.4c的充电制式充电,并按照0.2c的放电制式放电的。 完全充电是用于鉴定电池的储存性能的,在储存12个月后,经完全充电后,以0.2c放电,时间不应低于4h。
锂离子电池的知识:我们只说容量一方面。衡量一个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有两个检测方法:1c充、0.2c放;0.2c充、0.2c放,不管用什么充电制式,都应该达标。因为锂离子电池已经不同于以前的镍镉电池了,1c的高倍率充电已经可以平常接受,而且也是必须应该接受的了。而如果一个600mah的电池以1c充电,1小时左右应该充饱了,如果手機直充是这样设计的(很多都是0.5c-0.8c),12-14小时是无稽之谈。 以gb/t182872000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当恒流充电至4.2v,转恒压,当电流下降到0.01c时即认为充电终止。例如充电器充电电流是0.5c,充600mah的电池,2小时左右充电电流会降到6mah,此时认为已经充饱。为什么会降到0.01c呢?因为已经饱了,这是电芯的反映。 其实对镍氢电,国家标准也已经规定了高倍率充放电的指标,现在我不多谈。
12v充电电池
生产阶段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工艺和材料的问题会造成电池活性物质、隔膜、电解质等的微小差异, 使得同一工厂生产的同一批次、同一型号、同一规格的电池也不会完全一致, 这是造成电池组离散现象的最初根源。
一、使用过程的影响因素
1、温度的影响,包括电池组内单体与单体之间的温度差异、单体电池自身不同部位的温差、工作环境温度的高低,在短期内对电池均匀性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在电池寿命中后期阶段的使用中,由于两类温度差异的存在或者工作环境温度长期偏离 使用温度,也会对均匀性造成不良影响;
2、单体的容量、soc和充放电效率存在的差异;
3、各电池单体极板的腐蚀速率和自放电率的不同,造成容量衰减的差异;
4、过充电、过放电,电池处于在高荷电状态(soc>0.9)、低荷电状态(soc<0.1)下工作,会导致电池组内部均匀性急剧恶化。
二、生产阶段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和材料的问题会造成电池活性物质、隔膜、电解质等的微小差异,使得同一工厂生产的同一批次、同一型号、同一规格的电池也不会完全一致,这是造成电池组离散现象的最初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