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广义上说,当下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可以纳入物联网的范畴。
物联网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互联,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1]。
物联网的基本思想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近年来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5年11月17日,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于2008年在《物联网2020》(《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阶段[1]。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于2009年1月28日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1]。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题为《internet of things -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的物联网行动方案,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并提出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推广标准化、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环境、推广物联网应用等行动建议。韩国通信委员会于2009年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该规划是在韩国政府之前的一系列rfid/usn(传感器网)相关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目标是要在已有的rfid/usn应用和实验网条件下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推广环境等。2009年,日本政府it战略本部制定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该战略旨在到2015年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每一个角落,聚焦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核心领域,激活产业和地域的活性并培育新产业,以及整顿数字化基础设施。
成都市内均有车免费接送、请学生家长认准以下联系方式。
联系人:学校招生办代老师、以免上当受骗。
咨询电话:15198290335 028-66656652
咨询qq: 1016917688 1492229118
其他资讯请关注 http://www.sczs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