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计是鬼谷子的两个徒弟——孙膑和庞涓的*一场对决。
赵国趁魏国国丧之际,占了魏国领地中山。魏王为出这口恶气,要庞涓讨伐。庞涓认为时机刚好,不用取中山,而应该直取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国立微弱,邯郸眼见不保,只得求助于齐。齐王派田忌同孙膑一起应战,孙膑让田忌放弃直接攻打邯郸的策略,而是大军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因讨伐赵国而举国倾兵而出,这样一来导致大梁危在旦夕。庞涓不得不放弃攻打邯郸,火速回兵救城。却不成想在急行军飞速回国的途中,兵困马乏时遭遇了孙膑埋伏在途中的伏兵。大军战败,损失惨重。铩羽而归。
这一计,在三十六计中的原文描述是:“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这句话,也分为两层来解读。
*一层:共敌不如分敌
这一层的字面解释是——攻击敌人兵力集结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人团结一致的主力部队,不如设计分散敌人主力,各个击破。
招聘的技巧在这一层的应用也是如此。前提仍然是需要同上一计一样,对“敌”方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性较强的预估。
*一步,是“避”。避开敌方主战场是*一策略。当我们的胜算不足或胜算无法得到详实的预判时,避开主要战场是很重要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件,太常有了。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企业和你的对标企业正在同步争夺一个新的战场,需要的人才特性也有一致性,那么如果全面采用正面战争的策略,就特别容易产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下场。而战术的应用也会一味集中在无限度提高薪酬、福利或雇主品牌宣传力度上。
这个时候,换个思路,跳出正面战场,才是最佳选择。
第二步,是“分”。这是指寻找敌方分散兵力部位,或人为制造敌方主力部队的分散。这里就体现出我们招聘人员“脑洞”的宽度和对“敌军”的调研详实度了。
继续刚才那个案例。如果我们和对标企业都在争抢的新兴业务板块,那么我们和对标企业的核心业务支撑便仍然是原主营业务板块。那么在对方大力争抢新兴业务板块人才的时候,我们启动对其原主营业务板块的人才“围剿”,就不失为一个良策。
同理和推论,如果我们和对标企业争抢的是某一个新兴地域的人才,那么对其“大本营”的城市展开人才争夺战,也是一样的效果。
这都是意在寻找地方分散兵力的部位。那么“分敌”怎么操作?
如果我们都在争抢同一岗位的人选,同时这个岗位的人选专业程度要求又是细分化严重,稀缺性强的。这时候,“分敌”的选择就很重要。
一种策略是分散敌人注意力。当我们在争抢某个主要领域人才时,同时用更大的力度争夺其他岗位人才。比如我们现在需要招聘某个领域独树一帜的科学家,竞争对手也想挖他,那么我们同步用更大的力度招聘这个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或营销专家。并对这两个岗位的招聘大肆宣传。这就会让对手产生紧迫感,并会同时跟进我们的招聘方向拓展,从而分散精力也同步分散成本分配方案。
好,我们现在来到“围魏救赵”的第二层。
第二层的原文是:敌阳不如敌阴。
字面解释是与其是打击锋芒毕露起势旺盛的敌人,不如采用侧面打击的形式。
应用在招聘上,我们继续用案例形式解读。
如果你所在的企业,与同类企业相比,既不具备规模优势,也不具备品牌优势,更加没有薪酬优势的情况下,这一仗你怎么打呢?
很多知名的创业企业就有了非常棒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分享。既然正面交锋拼不过,那就直接放弃。从侧面进攻更有效。
马云500元月薪挖到了年薪70万美金的蔡崇信,程维用三寸不烂之舌把在高盛年薪400万的柳青挖到了滴滴。这些案例告诉了我们什么?那就是,侧面进攻比正面进攻更有效。
当我们不能同大企业拼财力拼规模拼品牌影响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的是,在这些光环之外,大企业的侧面有没有阴影。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这些阴影,放大我们的光环,制造强烈的对比性,促成最终目的的达成。
具体实施步骤参照马斯洛需求理论,逐条研究大开脑洞即可。
拼情怀,做hr的还没怕过谁!
当然,这里注意的一定是,要在企业内外,在文化建设层面,长效保持“一致性”。这些利害问题就不多赘述了。
当然,无论是“瞒天过海”还是“围魏救赵”。所有的策略操作方式中,总有一项是必不可缺的,那就是详实的“调研”。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也。
青岛蓝海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0532 6602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