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是孩子认识世界以及了解、完善自我的重要过程。此时的孩子会思考,但对很多事情似懂非懂。特别是“小升初”,离开相对封闭的小学,家长和老师的关心相对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增多,多元环境会对孩子已经构建起来的认识产生冲击。加上正值身体二次发育,带动心理变化,孩子容易否定过去的认识,进而和家长产生对抗。对抗中,有时是孩子的错,有时是家长的错,比如工作忙顾不上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夫妻吵架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犯错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打骂等。过多的委屈和埋怨交织在一起,孩子就会叛逆。从心理上讲,男孩比女孩更坚强,但这种坚强容易转化成更严重的叛逆,所以我们看到,男孩“坏”起来往往比女孩更明显。
所以这时,你需要和他沟通。用温和的语气进行交流很重要,严肃只会让他有戒备心。
交流的时间和地点和重要,不要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去跟他和解,因为这时候孩子的心还很难平静,这只会让事情变的更糟糕。但是一定的安慰还是要的,特别是女孩子。自尊心强,又不会直接说出来。
交流也许不能解决一切,但是交流可以防止代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