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历经重重劫难,商业地产又迎来复苏的春天。在房企主动寻求转型、住宅去库存压力加大等行业背景之下,商业地产在城市地产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举例来说,万科与万达于2015年达成合作,万科专攻住宅,万达精做商业地产。万达拥有全国范围内多个城市多家商业广场的开发经验,此番与万科强强联合发展新型商业,对整个行业来说,就是一个很有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风向标。
形势趋好,但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还是不容小觑,在市场趋近饱和的情况下,新建商业如何突破,抓住机遇,争取新一轮的发展?商业地产整体又将呈现怎样的行业趋势?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当前的趋势可概括为“三分天下,三个转型”。
三分天下——商业地产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所谓“三分天下”,一是分流,二是分层,三是分化。
分流——消费者的购买力被分散到更多的渠道。消费者的购买力在短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大的起伏变化,可是承载和消化这种购买力的路径和渠道变得更多,新型的消费方式例如电商、海淘、境外消费等,因着快速、便捷、新奇、多样等特性,分化掉了传统商业的一大块蛋糕。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近30万亿,较上年增幅为10.5%,是近十年来最低。很多实体店的经营者都感觉生意更加难做,销售下降、利润下滑。
究其原因,就是消费分流。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另一方面是行业出现了普遍的泡沫化,行业供给过剩,我们的商户、经营户、购物中心、百货公司、超市自己出了问题。另外大量的同质化使消费者感到厌倦,没有形成集中的偏好。再加上政策原因,国内的高端消费品价格偏高,品质又不能得到保证,所以消费力大量地流失到境外。
分层——体现在80后、90后新兴人群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导致近年中国的消费者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以往的大众消费不同,新兴人类更多关注便捷、经济,同时还要更新奇、有趣。这与传统的商业定位和商业模式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就此做很大的调整。
中产阶级的崛起则是更大的变化。按照马云的说法,中国有两亿左右中产人群,他们的消费理念是追求品质并务实。他们有一定的购买力,同时对商品和服务有更高更讲究的要求。他们不单单以价格高低看商品优劣,而是更注重商品所处,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和附加价值。良好的信用、可信赖的品质、别出心裁的创意等,这些都是我们做商业需要去考虑到并且融入日常经营中的重要点。
分化——则是好的商业项目将会更好,差的会更差,甚至被淘汰。前几年大量商业地产下滑,在招商难运营难的挑战中,专业化运营的重要性被大大提高,商业地产开始从重开发转向重运营,市场规律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三个转型——商业地产变中求新求发展
在经营、定位上,王永平认为会出现几个重大转型:复合型、体验型、社交型。
复合型——是一种跨界创新,商场去购物中心化,办公楼去办公化,写字楼里边可以去看牙科,可以去生孩子,从“互联网+”到“商业+”,商业可以加很多新的业态。
体验型——实体体验跟互联网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互联网体验可以根据丰富的图文信息,甚至接近实体的立体体验来营造,可这些都不是实体体验,实体体验究竟是什么呢,餐饮、电影院、电玩室等,这些日常的消费都是体验业态。上面所说的复合型跨界创新,并不单单是去掉某个旧业态增加一个新业态,而是这些业态的拆解重组,将每个部分都做好做足了,一切以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社交型——互联网的便捷在于给人们省钱、省时间,但是省下来干什么,还是用来进一步提高生活品质。面对面的沟通和现场社交是展示人们生活品质,感受生活美好的重要行为。商业设施,商业行为具有社交这样一个天然的属性,可以汇集各行各业的各种消费人群,产生一个临时又常新的消费群体。商业地带已经处在一个“社交型”变革的前夕。
结语:作为实体商业的一大竞手,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初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变成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微媒体。近两年,互联网大佬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正悄然盛行。三分天下,三种转型,正是我们学习借鉴、互联创新商业地产的新理念。什么才是突破重围,超越传统的商业+模式,需要我们每一个从业者用心去思考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