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之美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坐斗拱、柱头斗拱、柱头辅作、柱头科、柱间斗拱、补间辅作、平身科;转角斗拱、角辅作、角科。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按斗拱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类: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 内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
斗拱的发展过程
按年代来讲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坊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椼。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辅作、斗拱、枓栱、枓拱;斗拱、枓栱、斗科、欂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