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认为新代汽车用高强钢组织中应包含相当量的残余奥氏体,同时以马氏体为强化相,以达到好的强度和塑性的结合,其中的奥氏体具有较高的初始强度和加工硬化能力。q&p钢(quenching&partitioning steel),通过淬火和分配工艺(q&p processing)达到室温组织为相当量的残余奥氏体+马氏体,或者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使其兼具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在汽车用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前期对于q&p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似于trip钢成分的低碳q&p钢上,结果显示经过q&p处理后,这些钢具有较好的性能。最近,为了进一步提高q&p钢的强度,成分设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trip钢成分,而添加一定量的(3%或5%)奥氏体稳定化元素或提高碳元素(0.3%)含量,这些研究显示,q&p钢的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且依然有较好的塑性。另外研究指出,有时尽管残余奥氏体的含量较低,依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本研究通过提高mn元素的含量、改变淬火温度,结合力学性能测试、显微组织分析、残余奥氏体含量分析和热膨胀分析,研究锰含量变化和淬火温度改变对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以常规的trip钢成分(c-mn-si)为基础,为了研究mn含量对q&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设计了a和b两种成分,复测冶炼后钢锭的成分如表1所示。经真空感应炉冶炼,浇注成铸锭,锻造成30mm厚的板坯;再加热至1250℃均匀化退火1h,然后热轧至2.8mm厚。热轧终轧温度约880℃,冷却到600℃左右卷取,热轧后酸洗,最终冷轧至1.2mm厚左右的薄板,将冷轧钢板切割成250mm×70mm×1.2mm的试样,在连续退火模拟设备上进行一定工艺的热处理。
q&p钢微观组织由低碳板条状马氏体、块状铁素体和岛状及薄膜状残余奥氏体组成。经过q&p处理后,相比类似成分的trip钢,强度提高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伸长率。随着锰含量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和含量提高,q&p处理后抗拉强度大幅度提高,同时保持较高的伸长率。淬火温度较高时,在分配处理阶段奥氏体会因为稳定性较低而发生大量分解,淬火温度较低时,淬火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较低,最终残余奥氏体含量也较低,从而选择合适的淬火温度对q&p钢性能影响较大。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提高了q&p钢的伸长率,且具有较好的加工硬化性能,但因为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因为受到其稳定性、形貌等影响,从而伸长率的高低与残余奥氏体含量之间并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