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很小的时候开始形成的,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性格,建议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克莱辛的首席教育学专家刘教授表示,3-6岁是孩子建立良好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异常丰富的、只属于自己的思维王国,孩子可以在王国里面快乐的徜徉,里面有足够的养分让他们茁壮成长。然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而言,最需要的并不是父母给予多少,需要的只是和他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针对“孩子的性格要从小培养”这一观点,克莱辛的首席教育学专家刘教授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在培养孩子性格方面要讲究一些策略方法,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提升孩子的社会能力。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预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这时,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但家长能做到吗?家长能每一次都做到吗?
家长应该用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她,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她的性格的一部分。但是,人的耐心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家长也需要让孩子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
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然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父母在做到不骗孩子的同时,还要刻意的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会骗他,爸爸妈妈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妈妈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定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假如你今天答应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假如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果断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较量。孩子从你果断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奇怪,这么小的孩子你让她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
当孩子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家长可以叫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孩子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更应该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快乐、健康的人。
四海星空克莱辛
张先森
15210171663
克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