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溯近百年,那时杭州流行着一种颇受民众欢迎的曲艺形式,叫“宣卷”,就是以多人说唱的形式来宣讲佛教故事和劝世经文。1923年,宣卷爱好者裘逢春等人发起组织了“民乐社”,排练由杭州民间故事改编的卖油郎独占花魁。除了用杭州方言演唱,该剧表演形式有所创新,在原有的宣卷调基础上,借用了扬州文戏“梳妆台”等唱腔,突破宣卷仅以木鱼击拍而无乐器伴奏的传统,用胡琴、三弦及小锣、鼓板伴奏。1924年1月12日该剧在杭州大世界游艺场公演,深受欢迎,人称“化妆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为武林班,便是杭剧的雏形。
民乐社诞生,激发了宣卷爱好者纷纷组织“武林班”剧社,几年中先后有16个班社成立。各班社初期均以效仿京剧、扬剧为主。后有艺人中之有识之士,从唱腔、伴奏等方面借鉴兄弟剧种之长并加以发展,逐步形成了杭剧的独特风格。而“杭剧”的名称,则由起初的“武林班”、“杭州曲”、“杭州调”、“杭州戏”等种种称谓,于1934年“杭剧春秋社”成立之时正式定名为杭剧。
1924年12月,杭剧民乐社来到上海大世界,开始演出连台本戏和折子戏。这是杭剧进沪,随后即有多个杭剧班社接踵而至,在大世界、新世界、神仙世界、奥飞姆大戏院、先施乐园等处献演,推出的剧目多达几十种。作为中国唱片生产中心的上海,多家唱片公司邀请杭剧名角灌制唱片。据《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录》记载,有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灌录杭剧(杭曲、杭州调、杭州戏)唱片共47面。涉及的剧目有《珍珠塔》《义妖传》《龙图记》《白兔记》《沉香扇》《琴萧缘》《琵琶记》《玉晴蜓》《梁山伯祝英台》等28个。涉及的演员有俞少泉、叶百禄、袁怜吾、粉艳霞、绿牡丹、董金凤、周筱红、金晶镜、胡菊海、胡春林、董一鸣等11位。事实上,除百代、丽歌、胜利三家唱片公司外,当时还有其他公司录制过杭剧唱片,包括同期流行的“杭滩”即杭州滩簧,具体尚待进一步探寻。
关于三张杭剧唱片的来历,也颇让人好奇。据阁主说是十多年前从一位旧书商手中购得,那么再前呢?听罢留声不妨再“看”唱片:三张唱片的封套已非原物,是用浅色牛皮纸用缝纫机缝订而成。每张封套正面上方分别写的是剧目与演唱者,下方都写着“浙江越剧一团”,用水彩笔书写,字为紫色。封套边角上分别粘贴着红框小标签纸:“杭剧1”、“杭剧2”、“杭剧17”。查史料得知“浙江越剧一团”定名于1957年,更名并重组于1984年,那么杭剧唱片在当时的“浙越”应该不止三张。
上海淘书斋物资回收有限公司
1774972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