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640年在希腊奥林匹亚兴建的赫拉神庙,是有屋青瓦的建筑物中最古老的,青瓦用黏土烧成。烧青瓦技术很快传遍欧亚。罗马人率先使用砂岩和石灰岩混合制青瓦,12世纪才普遍使用黏板岩。春秋早期,屋面覆青瓦的建筑还不多,《春秋》隐公八年:宋公、齐侯、卫侯盟于青瓦屋。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但经中仅记为覆盖有青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青瓦了。到了秦汉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并在工艺上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青瓦榫头使青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青瓦钉和青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青瓦当的筒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青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因称“秦砖汉青瓦”。
码窑工艺
a.有顶或无顶的三圆弧形马蹄窑,一般采用横码、交错混码、双块砖靠拢为一个脚码到2~3层后用人字花架连接加固,每个脚相离0.07m为宜,每个脚之间用顶砖交叉相互顶靠加固,防止倒窑,码窑采用中密边稀原则码法,有利于焙烧工艺的进行。
b.圆窑码法,码坯时随跟炉膛形状直码,春季码窑时脚砖用熟砖,防止受潮软脚倒窑。炉膛头(即栏火砖头)必须码好连接码头砖,码到10层砖时,炉膛的三面,用双排人字花架接连各排砖码头,各排之间用5块砖交错连接相互顶靠加固,直至同样形式码到窑顶为止,在码窑途中遇有不平之处,用软细黄土填平,防止砖坯倾斜倒窑。亦按中密边稀原则码法,有利于焙烧工艺的进行。
c.窑码好后,封闭好前、后窑门,在腰门下部留一个空洞排潮,窑上部有天囱排潮,窑下部由后面高烟囱排潮,架好炉条浆砌炉撑,准备开始烧窑工艺。
博罗县龙溪镇谢记满堂砖瓦销售部
1331637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