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吴门琴人自幼随父亲学绘画、书法,曾先后拜天津美术协会胡国栋、天津文化局局.长胡培显、河北省书画协会王金城为师,广泛求艺。后于2006年开始接触古琴,师承苏州虞山派吴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裴金宝之徒王俊老师。现任河青私塾古琴讲师,琴宝堂古琴教师,曾参于2010年第二届金秋民乐节的《名家奏倪琴—中国古琴演奏会》河北省古琴协会理事
流派纷呈
古琴艺术由于不同地域风土和人的气质的差别,形成了各种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隋唐间的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川派、虞山派,广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诸城派,闽派等多种流派。
而近现代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这无疑将给琴坛带来新的风貌。同时,古琴艺术,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思想,积极地影响着现代的音乐创作。
存世名曲
中国古琴名曲,历尽沧桑,均实为千古流传的“雅乐”。现存较为大众熟悉的有:幽兰、流水、潇湘水云、神人畅、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广陵散、渔舟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春晓吟、洒狂、凤求凰、欸(ǎi)乃〔欸乃,象声词,1、形容摇橹的声音;2、划船时歌唱的声音〕、关山月等。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的音乐中独树一帜。琴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琴往往与诗歌密不可分,古诗词一般都能弦歌之,韵律和顿挫诗歌和琴乐是完全统一的。琴又讲求韵味,虚实相生,讲求弦外之音,从中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这又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诗歌琴乐绘画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共同的美的追求。在琴那里,审美追求和道德追求融为一体了。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我们还有幸在中国故宫博物院。日本正仓院,以及现代古琴家,收藏家的手中,看到唐宋以来,工艺精致,音色优美的古琴。这些保存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都是无价之国宝。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发出的感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古琴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大音希声”,领略其奥妙无穷的神韵和深远的艺术意境。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去除一些轻狂和浮躁,透过这古奥之曲,悉心体验蕴藏在琴声中的诗情画意吧!
悦茶舍茶艺培训工作室
1860331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