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饼茶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茶品的茶材、饼型、拼配手法等方面。大体说来,古董茶、印级茶多使用大叶原始种的野放茶菁(是否部分古董茶有使用栽培型野生原料,至今尚未定论,但即使有,数量也不会太多)。这类茶材的口感较改良种茶园茶醇和而厚重,叶底柔软肥大。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原料还使用得很多。
2、饼型的鉴别。早期的茶饼,都是石质模具手工压制而成,生产效率很低。建国以后,手工压制多会导致形状不匀整;机械模具使用后,茶型就逐渐规整、紧结,直径、厚度多有定数;80年代以前的茶,常见大饼;而90年代的茶则以小饼型居多……各个年代茶饼的直径、厚度、转折处的弧度、正面背面的曲度、背面窝孔的形状、茶体不同部位的紧压程度等等,都是鉴别年代的要点。
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随华侨销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茶饼的重量计量方式也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两”,改用国际通用的“克”。当时“中茶”(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拥有全国茶叶的出口权,为了配合出口,中茶公司要求下属茶厂生产每件30kg的普洱茶。按照国际计量单位,一件是一打,也就是12筒,每筒按清朝时候的习惯是7饼,这样算下来每饼的重量就是30kg/12筒/7饼=357.14286g,约等于357g。这就是普洱圆茶每饼357g的由来。
广州市荔湾区龙湾环林碧水茶行
15172326969